□贾必
9月25日下午15时,在教育部2006年第22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此言一出,坊间立即一片哗然。诚如王旭明所言,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包括建立了“奖、减、贷、助、免” 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得到了资助。以“奖、减、贷、助、免”中的“贷”为例,去年8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就严厉点名批评了海南、天津等八省市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几年来几乎毫无作为,特别是海南、天津竟“一个子没贷出去!”
这至少说明,在海南等八省市,“贷”根本就是徒有其名。更何况,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疯狂上涨了25倍,加之教育乱收费至少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众的教育负担是相当沉重的。世界上学费开支最贵的是日本,大学生平均年支出为8930英镑。但考虑到日本人均GDP为中国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镑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却超万元,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支出相当于日本大学生的3倍,稳居全球第一(《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14日)。
因而,民众的教育负担沉重是事实,不少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是事实,“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存在漏洞也是事实。正确的态度是正视这些问题,然后逐渐加以解决,而不是片面认为已经没有学生需要社会援助了。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呼吁,人们能够及时了解一些贫困家庭学生的生存状况,对他们提供帮助,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唤起更多人关注教育问题,是帮助教育部门解决难题,是弥补国家救助机制留下的漏洞,为国排忧解难。
舆论呼吁援助贫困学生,乃是出于一种高度负责的悲悯情怀。这种做法怎么就成了“无知”了呢?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惊四座的发言,这并不是第一次。今年3月6日,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谈及“上学贵”问题时说:“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决定这种资源的并非金钱而是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将教育等同于逛市场买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无知,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也在意料之中。事实上,媒体和公众对教育现状有着更直接的感受和更多的了解,他们呼吁援助贫困生,是基于一种责任,如果每个人都对贫困家庭子女不能正常接受教育的现状漠不关心,才是真正可怕的。
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命运,舆论呼吁援助贫困生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无视这一点而对舆论的爱心妄加指责,很容易令公众寒心,这对解决教育问题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