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王当年的感慨
[◎高超群] 2006-09-29 00:00

 

  ◎高超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史学者

  中国近代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大部分出身农民。在中国企业家的眼中,他们并不能算是合格的工人,因为他们散慢、不守纪律,缺乏学习技术的能力和意愿。甚至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他们还目无官长,不服从管教。一位经济学家以自己的观察体验为根据,在20世纪30年代写道:“手艺工人与农人的心绪均是宽弛惯的,特别是农人,尤不惯于工厂中的纪律及紧张生活。”

  不过,当时在华的外国企业家却不这样看。开滦煤矿的外籍工程师费斯克1920年7月在一份报告中说:“新近中国工人在法国的记录证明了如果领导得合适,并采用计件制度,中国的北方工人不但比得上并且实际上还超过了欧洲、埃及与印度的工人。……中国人天赋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他们所熟悉的工作的能力是人所共知的。”清末,一位日本学者在考察了上海的日资企业以后,也这样描述中国的劳工:“以日本人监督之,其成绩极为极好,比日本之职工,有优无劣。彼等之特质,在于能从顺命令,堪为过激之劳动。不因寒暑而生变异之状态,虽极寒极暑,如一无所感,惟孜孜焉从事于业务。即此一点,不仅非日本人所能及,恐诸外国之劳动者,亦无有以加于此也。所可惜者,彼等大多数目不能识一丁字,因而彼等之理解力,比于文明国人,不能不少劣。然而一经理会清白,其记忆之牢固,亦实有可惊异者。盖彼等固以有记忆力之长,补其缺乏理解力之短也。抑中国之劳动者,勤勉固不待言,而其寡欲蓄积,亦有足多者,但在幼年时代,须举其所得之赁银,归诸父兄者,则诚不免于怠惰,惟一经自当家事,则孜孜兀兀,无时无刻,不存心于蓄积,大有一日得劳银,又乐明日之劳动之风云。”

  同样的工人,为什么在本国的工厂里和在外国人的管理下,其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暂且放下,先来探讨一下:面对这样的工人,企业家采取了什么样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的收效如何?

  近代中国的企业家管理工厂生产的制度主要有两种:工头制和工程师制(包身工制、学徒制、养成工制等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这两种主要制度的变种)。工头制实际上是一种包工制,即企业家把一定量的工作交由几个工头负责,这些工头负责招雇和管理工人,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此种制度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家放弃了对车间生产的控制权。代价是企业家不得不接受一些形成势力的工头的钳制。而工头对于提高工艺、培训工人没有丝毫动力,常常导致车间里的管理极端混乱。在对工人的生活管理中,工头制也存在很大问题。在汉冶萍煤矿,工头从来不想办法改善工人的生活,他们为工人提供的业余生活就是赌场和妓院。同时因为工头常常对工人实施类似黑社会的人身控制,工头制遭到了工人的强烈反抗。于是,社会舆论和企业家都主张用工程师制来取代工头制。所谓工程师制就是企业家任命受过一定技术训练的职业管理人员,按照工厂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组织管理车间的生产。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对于车间的控制能力大大提高。但作为这种制度的前提之一,工人也必须被整合进整个工厂里去,也就是说企业家要为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最初实行这种改革的穆藕初和荣家企业都遭遇了工人的强烈反抗。工人们认为工程师是一些完全不通情理、没有经验的书生,对于他们仿照“泰勒制”制定的严格繁琐的生产制度也非常反感。甚至连工厂提供的免费学习、有奖储蓄和其他健康娱乐也因为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而反映冷淡。实际上,在中国的工厂中,这样的斗争一直在延续。年纪大一点的人一定还记得,在文革当中,造反派中较为激进的一翼起来造反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反对厂长、工程师按照各种条条框框来压制工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工厂中,厂长和工程师的统治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

  所以,在中国近代,除了极少数像民生的卢作孚那样的企业家以外,大部分的企业家始终无法赢得工人的认同和尊重。他们在工人面前既没有日本财阀那样的无上权威,也不可能像洛克菲勒一样去和矿工的妻子跳舞。这无疑严重损害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在公私合营以后,昔日的水泥大王刘鸿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水泥厂的机器都是30多年的老机器了,我想这个厂的产品已无法打破全盛时代的每月1万吨的指标。但是,在全厂职工支持国家建设的热情下,产量竟达到了18000吨左右。水泥厂中的主要设备大窑,一般只能维持180天到200天的寿命,就需要大大地翻修一次。过去,多半是不到180天就需要整修。这几年水泥厂的工人想办法来自己修理大窑,而且能够维持连续使用300多天。这使我深有感触,过去我总以为工厂办得好坏,主要是靠资本家精明强干的经营和个别专家的技术。”

  从历史上看,除了东亚的几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以外,要使企业家和工人团结一体就如同让猫和鼠交朋友一样困难。而且,如何让工人在生产中保持饱满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发扬工人的主动性和严格管理哪种方式更为有效,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对于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取得共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