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宝丽
首只“封转开”基金获得了远远高于原规模的申购,这不仅对于华夏基金公司是个好消息,也为整个封闭式基金群体树立了一个不错的榜样。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有理由相信,封闭式基金的改革之路今后会走得更加顺畅一些。
在事实面前,基金公司和市场的担忧也许可以消弭了。之前,基金公司担心“封转开”会导致自己管理的份额下降,而市场则担心“封转开”之后基金为应付大量赎回被迫 抛售,从而冲击股市。
但基金兴业的案例证明,在实施“封转开”之后,基金份额不但没有下降,18亿的申购份额还远远超过了基金兴业原有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发了一只新的开放式基金,这给实施“封转开”的基金公司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先前担忧的基金抛售也肯定不会发生,事实上,“封转开”还增加了股市的资金供应。基金兴业的原有规模是5亿,加上申购的18亿,总规模将达到23亿。虽然基金兴业原持有人的赎回安排还没有启动,但即便是原来的封基持有者全部选择赎回,基金的规模仍然得到了数以几倍的增长,股市也将获得十几亿元的增量资金。
现在看来,基金兴业的这次转型几乎可以称得上完美,而其示范效应,也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其他封闭式基金改革的动力。已经有迹象表明,部分基金公司正在积极行动,欲效仿基金兴业,来一次“华丽转身”。
不过,必须清醒地看到,基金兴业“封转开”的顺利实施也有它自身以及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其管理人华夏基金公司本身的品牌效应、公司旗下其他基金今年以来优秀的业绩表现效应、还有赶上今年A股市场一片大好的市场形势等等。正是因为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基金兴业才能迎来一个如此理想的结果。
因此,如果因为基金兴业的案例就认为封闭式基金改革已经是一路坦途,恐怕还过于乐观。接下来需要担心的是,那些不具有太多品牌、业绩优势的基金公司要想顺利实施“封转开”,在设计转型方案时,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在时机选择上,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