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财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1994—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增量为26288亿元,其中,东、中、西部分别占10%、44%、46%。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日益改进,均等化效果明显。财政部负责人表示,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人民日报》9月28日)。
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将更多财政资金投 向了公共服务领域,今年1至8月,全国财政支出中,仅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就增加463亿元,增长达13.8%。这种调整对于公众而言,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但是,在财政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同时,资源配置的均等目标,尚且达到理想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群体均等度有相当差异。以医疗为例,据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透露,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中国青年报》9月19日)。在党政干部占据80%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剩下的13亿人只能分享20%的医疗资源,公众感觉看病难、看病贵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是地区之间有相当差异。以2002年为例,地方财政支出全国人均为1189元,在转移支付以后尚有11个省区人均支出仅在1000元以下。东部地区由于财力雄厚,地方政府可以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西部一些地区,财政连机关干部吃饭都不够。以宁夏为例,目前许多市、县(区)财政收入不够支付人头工资(《中国青年报》9月24日),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自然很低。
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国所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均等。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实现均等化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意大利为推动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制定了到南方新办工厂给予10年免征利润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具体到我国,由于中央财力在分税制改革后大大增强,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数量,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措施,实现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均衡。事实上,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解决地区差距的通行做法,也是各国缩小地区差距、实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最基本的手段。
对我国来说,解决公务服务的地区差异可能相对还比较容易,棘手的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因为均等化将减少部分既得利益集团多占的公共资源,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制约和阻挠。比如医疗改革,要实现均等化,全国党政干部占据的80%的医疗资源,绝大部分都要失去,这些党政干部能否以公心为重,支持中央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的成果,无论困难多大,都应坚定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