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观点为何背离公众感受
[□冯光明] 2006-09-29 00:00

 

  □冯光明

  

  大多数人认为,和西方人的生活相比,中国人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魏翔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休息与休闲时间方面,中国人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份有关闲暇时间与经济效率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近20年来最能发挥经济效率的最优闲暇时间(包含睡眠、家务、休闲和受教育时间)折算为天数是154天。而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195.3天,在闲暇时间保有量方面,已经 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此项研究成果一经报道,立即引来一片质疑和嘲笑。据笔者所知,在不少西方国家,除了每周固定的两个休息日、节假日,每年还有长达近一个月的带薪休假,许多人用来周游世界。而且,欧美人一般不喜欢在家务上花费时间,而是交给专门的服务公司来做,我们的闲暇时间怎么比他们还长呢?研究的时候,是不是把农民、下岗职工的“闲暇”时间都算上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闲暇”并非闲暇,而是找不到工作可做,是一种无奈。

  将睡眠、家务、休闲和受教育时间算做闲暇时间,并不符合国情。如上所述,欧美人做家务的时间远远少于国人,我们自己做家务是因为收入低,不敢交给家政公司去做,而做家务一向是比较劳累的,耗费时间也比较长,套用国外的模式将家务算做闲暇时间难免被人讥笑。

  事实上,国人的压力非常大,即便在闲暇时间,精神也常不能放松,房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居高不下的学费和医疗费用,都令公众忧心忡忡。如果从休闲上来看,国人的休息质量和效率也是比较低的,跟欧美有相当的距离,一方面受到财力限制,另一方面是受社会保障体系刚建立的局限,所谓闲暇时间超英美的研究成果,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这种研究有必要吗?

  近年来,许多专家的观点,经常与公众的感受相背离,这不再是个别,而是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很离谱的言论或很离奇的研究成果问世,尽管每次都遭到公众的一片批评,有关专家依然乐此不疲。比如,某知名经济学家说:“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体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经济参考报》2005年11月4日)。

  又有经济学家发表高见:“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这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后来被人收入“中国经济学家骇人听闻的语录大全”,当成幽默来读。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何严重背离公众的感受?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或许就给出了答案。他说:“ 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根据利益集团的立场发表观点,影响决策层,而很少顾及公众的感受,更疏于深入底层,了解公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切身感受。

  这种专家、学者有知识,但缺少足够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尤其对那些能够影响决策层的专家、学者来说,忽略公众的利益,一味为利益集团代言很容易断绝公众的利益诉求之路,为社会制造隐患。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