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华
又到中秋赏月良辰,不禁想起国内有一句流行的讽刺话:某君眼中,国外什么东西都好,就是月亮看着也比国内的圆。
细品这句话,觉得挺有意思。月亮只有一个,不管你站哪里,其自身的圆度、亮度自然不会变化。但问题是如果两个人观察月亮的角度或方位不同,其观察到的视觉效果会不会产生不一致呢?比如说,一个人站在阿尔卑斯山顶上“看”到的月亮与另一个人在西湖河畔“看”到的月亮会一样吗?如果月亮可以列 柜出售,不同国家的月亮标价会一样吗?
诚然,月亮是无法流通的,我们无从知道人们愿意支付多少钱来买月亮,但汉堡包可以。英国一流行经济杂志《经济学家》已连续多年对这个课题作了十分广泛的调查,调查对象为遍布100多个国家的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其假设前提是如果“巨无霸”采用的原料、尺寸、招牌和工艺都相同,那么其定价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结果显示并非如此。以最近的一次调查为例(2006年1月),“巨无霸”售价最高的是科威特(一个约合7.33美元),售价最低的是摩洛哥(一个仅为0.26美元),两者相差达28倍之巨。
《经济学家》作这一项调查的动机是想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单一商品进行实证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购买力平价”是指对于不同国家的同一篮子商品,其总体价格水平应趋于一致,如当一国综合价格水平低于另一国时,其货币被认为是相对低估了。换言之,汇价、本国商品价格和外国商品价格之间应是互为作用的。
“购买力平价”一词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坎塞儿于1918年提出的,但该理论在现实中成立与否却至今仍无定论。关于这一课题的实证研究不计其数,而《经济学家》开创的“巨无霸”指数调查正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它们又对星巴克的“拉提”咖啡展开了调查,这项调查的假设前提和调查方法与“巨无霸”的调查基本一致。但有趣的是,结果却迥然相异。比如说,“巨无霸”指数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低估了56%,但“拉提”指数却显示仅低估了1%。另外,“巨无霸”指数显示瑞士法郎对美元高估了82%,但“拉提”指数则显示其仅高估了62%。
这两项调查的证据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也显示了使用单一商品作为“购买力平价”调查对象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比较一篮子商品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像美林和高盛等著名金融机构对不同国家“购买力”的专业调研结果,均显示了“购买力不平价”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是长期存在的,“购买力平价”仅在非常长的周期内成立(10年或更长),但短期内相关性很低。
支持“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石是无套利机会原则,如果一个国家的月亮(商品)售价高于另一个国家,那么人们就可以从低价国那里买入月亮(商品),再运载到高价国出售,以赚取价差。即使没有任何经济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反驳这一假设,因为运输费、交易费、贸易障碍等等因素都被忽略了。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理由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了“购买力”的“不平价”呢?
第一,是商品的相同性和可比性。现实生活中,真正相同的商品可能是非常少的,貌似一致的汉堡包,其实包含了很多不相同的因子,比如无法流通的店堂租金、店员工资等。另外,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客观物品,人们的主观判断也会产生差异。一些经济学家据此认为,采用一篮子商品作为比较对象,还涉及到各种商品应各占多少权重及某些商品流通性差等问题。
第二,是生产者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购买力平价”仅从消费的角度强调了商品市场中的无套利机会,但忽视了生产者在商品定价中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高于另一个国家,就可增强其定价能力,由此产生了与“购买力平价”相对应的“生产率平价”。
第三,是金融市场对汇价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主要是流通商品与服务之间的比价,金融市场基本不将其纳入考虑的范畴。例如,目前全球资本市场交易所产生的货币转移量已远远超过因国际商品贸易所产生的货币转移量。同时,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发展,金融市场中的无形交易比商品市场中的有形流通更为方便与快捷,这无疑也会对目前的汇价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四,是收入的差异。在商品不等价的同时,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异亦长期存在。“购买力平价”侧重于衡量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但忽视了个体的购买力。如果A国的总体价格水平比B国高,同时两国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差更大,那么A国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会低于B国,但其单个居民的平均购买力反而会高于B国。
简言之,由于地理方位、人文价值的不同,人们“眼”中的月亮可能还真不一样。如果哪一天月亮可以被反复仿制,因为制造月亮的人工成本不同,因为月亮于不同个体的效用迥异,因为不同地区居民的购买能力差别,再加上运输费等其他因素,月亮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价亦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