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刚 失意与记忆 男孩 |
|
———苏富比纽约拍卖有失误 9月20日纽约苏富比再次推出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以63%的成交率落槌,与3月份89.8%的成交率形成强烈落差,这种结果无疑给正陶醉于热潮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投资者带来一丝寒意。
通过对“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率的数据研究我们同样发现,本场中国部分的上拍量为221件,成交量为152件,成交率为68%,略高于全场平均水平。日本部分的上拍量为38件,成交量为22件,成交率为58%,韩国部分的上拍量为45件,成交量为20件,成交率为44%,均低于全场平均水平。或许人们会据此将全场成交率的走低归咎于日、韩,然而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全部。事实上正如前述的结论,日、韩的部分由于在量上的相对劣势,因此对于全场成交率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而单纯从上拍221件、成交152件的数据来说,中国部分不仅自身出了问题,并由此对全局产生了负面性的影响。
与3月的情形相比较,我们认为9月的纽约苏富比起码在中国部分有两大失误。
第一,其决策层或许试图营造一种历史性的整体效果,或许是为了照顾到港台区域的收藏趣味,而过多地加入了像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老油画家的拍卖内容;而关于中国水墨画的内容列入,则不仅搞乱了整体的面貌,同时也体现出决策层在此领域尚缺乏足够的专业水准。而这两部分的拍品,既奉献了仅仅41%的成交率以及24件流标作品(占中国部分流标总量的1/3以上),大大地拉低了中国部分乃至全场的成交表现;同时,也各自贡献了一段相对沉闷的“垃圾时间”,而拖累了全场的买气。
第二,对于重要拍品的价格估核,出现了不约而同地明显“高估”。的确,自今年3月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增长迅猛,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拍卖行专家的价格衡量标尺;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影响的还有那些卖家,“他们现在开出去的价钱都是天价”,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但是从本场拍卖而言,对岳敏君、方力钧等乃至更年轻的艺术家们的估价失准,是导致部分作品流标的重要原因。
至于其它的失误,还包括在张晓刚、方力钧拍卖等具体方面。我们无意指责拍卖行着眼于赢利的任何策略,然而有感于张晓刚在3月的大卖,而一下子在9月推出了7个标的,共9张作品,纽约苏富比不免有“借势抢钱”之嫌,给人印象也有“短期行为”之感。再以方力钧为例,本次共上拍了6件作品,其中4件油画,2件版画,个人的上拍量也明显偏多而缺乏控制;而除以35.2万美元成交的《2001.9.23》之外,无论是版画作品的定价,还是其余的油画作品的定价,都存在着普遍的偏高,如其中的版画价位一件在7万-9万美元,一件在3万-5万美元,而最终则导致这些作品的流标。
苏富比本场拍卖作为今秋中国当代艺术风向标而备受瞩目,明显下降的成交率无疑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变数,但是总成交额的上升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艺术市场,应该是进入冷静、理智而深入思考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