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银胜
近期有关统计指标显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环比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我国宏观调控在投资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鉴于我国经济增长内在环境的特殊性及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出现的良好势头能否得到延续,尚待观察。笔者认为,目前应借助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降温之机,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指导下,继续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最终促使我国经济 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型,并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事实上,继续实施结构性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并将有助于消除宏观经济层面上所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就短期而言,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要求继续进行结构性宏观调控。就国内因素而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幅环比出现下降,应是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就国外因素而言,石油价格跌破60美元、国际原料价格出现下跌,为我国结构性宏观调控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但目前宏观基本面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经济过热局面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幅依然偏高、贸易顺差持续创新等,预示了结构性宏观调控仍任重道远。
就中长期而言,要实现结构性宏观调控目标,中国经济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经济增长、由外延型经济增长转向内含型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二轮驱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但是,这一经济增长转型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结构性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由此决定了结构性宏观调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有鉴于此,结构性宏观调控能引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也可以克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种种弊端,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另外,从运用结构性宏观调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及相关措施看,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在借鉴人类历史及世界先进经验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观,是结构性宏观调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条件。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条件约束背景下,不是要不要发展问题,而是怎样发展问题。而结构性宏观调控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经济发展思路上的“高瞻远瞩”。笔者认为,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充分重视活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价值,将经济发展真正转向科教、人才兴国轨道上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真正转型,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才可最终实现。
另一是应当充分重视继续发挥结构性宏观调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之间密切相关,而结构性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当前结构性宏观调控可通过以下调控着力点,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继续贯彻即有宏观调控方针政策,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复,确保经济整体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第二、鉴于我国外汇问题复杂性,慎重对待人民币升值,加强外资入境监管,防止其对我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冲击。优化我国贸易收支结构,湮灭人民币升值预期。
第三、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四、增加科技投入,教育投入,重点是教育软件投入。将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到科教、人材兴国的发展轨道上来。
第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监管职能,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促进“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目标建设。
第六、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确保“安定有序”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七、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前提下,以大扩容的方式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强化A股市场价值投资,应对由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强化“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目标建设。
第八、考虑我国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目标的建设。在保证营利前提下,加强外部监管和充分发扬内部民主监督应是具有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在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向中部递度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等外部效应问题上加强调控,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