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育琨 管理专家 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 |
|
我的“有谁预留了明天的需求空间———城市开发方式错了”在《上海证券报》刊出后,各网站纷纷转载,读者后面跟帖评论近万条,抒发着各自的忧虑和苦闷,丰富着我的视野,提供着新的论据。善良的人们突然意识到所在城市见惯了的“开拉锁”工程,原来却是一个潜伏着巨大危机的普遍现象。 青岛网友出来作证:“我家在青岛,附近就是德国占领时挖的地下设施,小时候还进去玩过,4个人并排走没问题,2米多高!能一直走到海边,想想真是不简单!但是现在新市区根本不是这样!照样不停地挖和填!”同一城市今昔对比,尴尬难当!
广州网友说,“城市建设中的‘无用功’,显然为这高能耗添加了马力,我们日常见到竖立着‘市政施工’的障碍栏,在广州市转悠一圈,几乎无论哪一天都能看到的被挖开的马路,在我们的视野中,几乎就要‘习惯成自然’了!”习惯是最可怕的堕落!
上海网友说,“上海的四川路花了5个亿改造。结果现在两边又要拆迁了,这条马路不就完了?两边原来刚建好的人行道,当然也废了。这只能说明一点,资金要流动啊!否则怎么会自己跑到口袋里面去啊?!”上海人也一拳到肉了!
杭州网友说,“杭州文一路东段平整水泥路刚修好没几个月就挖开至少 3次了,煤气的挖,电信的挖,电力的挖,真不知道政府规划建设部门都是干什么的?”看来名列《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的杭州,也逃不脱开拉链的宿命。
搞工程的网友说,“中国的城市建设就如锯箭竿疗伤,管管外面,根本不管里面的箭头长久下去会危急性命。 我是从事工程的,我们公司对于隐蔽工程是能蒙就蒙,能哄就哄,实在不行请业主和监理喝喝酒,或塞个红包,都能搞定。其实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国家应该长远规划,分类制定标准,应该明确产权,严格立法,严厉执行。这才是根本性的措施。 早该过问了。”一个局部,但是比多少论述都更有说服力。
我们见惯了大马路一会儿铺砖,一会儿铺大理石,一会儿又恢复水泥,我们曾欣慰城市面貌的日益改善,可是当我们知道,这不过是城市或关键部门一把手换任,跟进了一大批嫡系公司掘金的工程,心里会有被抽了一个嘴巴子的感觉!
我们见惯了城市主要街道和小区外围种植昂贵的草坪,见惯了城市引进价格高昂的树木,我们或许还曾为满目青翠而心满意足,可是当我身边的外国友人看着我们种植的草坪摇头,说太奢侈了,欧洲很少有这样大面积种植的草坪,就是美国国会山的大草坪也只是自然生长的草!我们难道不为面子工程的高能耗而瞠目结舌吗?
如果再从经济学上思考,马路反复开拉锁、城市面貌的每一次无谓的更新,都是普通劳动者节衣缩食,经由超额劳动换来抵工资所形成的转移支付所覆盖,而且在过程中,还要中饱裙带关系的私囊时,恐怕就不只是气愤了!在西方,每个公民都知道是自己的所得纳税支撑了公益开支和政府运作。而在中国,这一点被二次分配之转移支付体制给模糊了,好像公共开支不是来自百姓的劳作和纳税,倒是来自政府手握重权的城市执政官似的。其实执政官无非是一政府雇员。
国民财富疯狂砸向不动产,炒高了世界今后若干年的原料价格,抬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套住了中国的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给中国的经济留下了无穷的隐患。殷鉴不远,明朝时代中国的白银一度占世界三分之一,大多购买土地,或者是直接放在仓库里。可是土地的囤积非但没有带来稳定的发展,反而是造成明末动乱的根源。如果任凭国民财富砸向不动产的态势发展下去,不但将抽干我国的税基,甚至将抽干青年人的立身之本。子孙后代肯定会责怪我们这一代人的无知和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