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宜 华东师范大学 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 |
|
从某种角度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权衡的学问。 所谓权衡,是在特定环境下,为了求得最优结局而作的比较和妥协。经济世界中,尽管每个目标都值得追求,但在既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同时实现这些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和妥协,来确定当前的优先目标。
比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便是揭示了宏观经济领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权衡。在短期内,若要降低失业率,必得刺激经济增长,而这可能会抬高通货膨胀率;若要压低通货膨胀率,非得给经济降温,而这又有增加失业率之虞。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两者不可兼得,唯有再三权衡,方能达到一定的妥协。
由于每种目标都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因此无论何种权衡,都没有对错之分。决策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在两难、甚至三难环境中,对不同目标在当前时点的轻重缓急来拿捏并做出判断。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也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权衡,困境来自于微观与宏观目标间的冲突。从微观角度看,鉴于2006年底内地银行业开放限期在即,加快完善内地银行的公司治理、提高竞争力的任务非常艰巨。内地银行业监管者已经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施加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和压力,以加速内地银行公司治理改造的进程,因此推动银行上市,特别是赴海外市场上市,成为了近年来内地银行业监管者的要务。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将直接关系到2007年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并间接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从宏观角度看,今年延续了去年经济高增长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特别是上半年银行信贷扩张过快,半年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87.2%!把过快的信贷增长速度降下来,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
通过上市来加速内地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这个微观目标,和通过压缩信贷速度来维护经济运行稳定这个宏观目标,都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受益,而且在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也都是十分迫切需要实现的。
再来看看上述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应该说,两个目标的推进落实都是积极的。
去年以来,内地银行上市步伐一再提速。先是去年6月交行在香港上市,接着是10月建行在港发行,今年6月中行先后在港沪两地证券市场上市,9月招行赴港招股认购火爆,眼下,工行已在两地过会并开始路演,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年内赴港上市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而且,上市后的银行确实已显露出许多新的气象:在业务开拓方面展现出勇于进取的态势,在战略合作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在公司治理层面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微观目标的实现进程推进顺利。
2006年7月以来,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调控货币信贷增长速度。8月的信贷增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宏观目标的落实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目标是好的,推进也是顺利的,那困境又来自何方呢?其实,上述微观目标和宏观目标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可以说,正是为了实现微观目标的努力导致了宏观问题的产生,而为了实现宏观目标的举措又会制约微观目标的彻底实现。何出此言?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7家银行因上市新增的资本金增加约4000亿元。如果在上市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监管要求,那么募集的部分资金就必须被用于资本充足率的达标。然而这7家银行在上述招股前的资本充足率都超过了8%,在股东利益至上的压力下,在期权激励的刺激下,为了保证上市后的每股收益不被摊薄,银行就必须确保新募集的资本金不被闲置。按照8%的资本充足水平测算,4000亿资本将产生对5万亿新增资产的需求,而5万亿相当于我国两年信贷投放计划的总和!这为今年以来内地主要银行出现的信贷扩张冲动提供了脚注。
在当下宏观经济需要调控、银行信贷要求紧缩的背景下,新增银行资本所引发的货币扩张冲动,会使上市银行陷入内生的扩张冲动与外部的调控压力相冲突的两难境地。出于对资本收益率的关注而表现出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冲动,是银行改革设计者和监管者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而控制信贷扩张速度和规模,是目前货币政策制定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上市银行所面临的两难,将迫使政策制定者尽快做出权衡。
相比而言,从短期来看,宏观稳定目标比微观的机制建设以及未来的金融安全更为重要,因此眼下的权衡必然会倾向于宏观调控目标的贯彻落实。但微观目标毕竟也是重要的,它关系到未来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安全。解决之道在于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好WTO规则,为内地银行的改革提供更加宽松的时限;另一方面,在内地银行安排上市时,可以考虑增加存量股份转让的比例,并适当减少增量资金的募集。由此,可以实现微观目标与宏观目标之间的妥协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