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叫瘦” “娱乐”网络 □徐四春
央视前主持人,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工资总额:4786元,称自己除去每月的“必花钱”,“好像已经要搭着钱为学校服务了”。此言一出,引发网友大争论,波及各大小媒体一起口水喷涌。
不由得感叹,这真是“娱乐社会”啊!我们的生活充满娱乐。一个非著名娱乐明星,虽然步入严肃学府,毕竟还是不甘静谧独处。随时拎着公家的牌照,揣着自己的钱包,到处走穴也算了,还一条一条铺排自己的“穷”。听起来,就好像红楼梦里的凤姐儿跟刘姥姥唠嗑:“大有大的难处。”亲和的口吻里透着那个优越。
其实就是在民间,也有一句俗话:“蛇大窟窿就大”。这世上谁不穷呢,从大里说,咱国家还穷呢,起码不能跟欧美一些国家相比。从小里说,哭穷也是一种财富的表现,哭穷也要资本。阿忆至少觉得自己是有“哭穷”的资本的:怎么着我也是一“非著名明星”呐,不显摆自己的“穷”,如何能体现自己由“明星”向“学者”转型的高风亮节?
虽然阿忆一条一条列出了每个月的“必花钱”,可是有诗说得好:“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倘若心把钱看大了,钱就比天还大,而自己永远只能占据微小的一部分———谁能把天全拿下呢?“必花钱”也就像天空的云彩,看起来都是客观存在,但是天有多高,云彩就有多少。“必花钱”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在北京,款儿多官儿多,教授如果仰着头,的确挺“叫瘦”,但是仰着头走路,容易踢到人,脚下多的是以“微粒”形态存在的人群(他们在自己求生的同时,也同样服务着社会)。“叫瘦”的“必花钱”够他们天天过大年了。只不过他们没资格“哭穷”,甚至连博客是什么还不知道呢。叫我说啊,上了网的,不管“蜘蛛”还是“马甲”都不是穷人。真的穷人,一直就被遗忘也正在被“遗网”着。
不过教授叫穷,我想也未必真的觉得自己穷,他也未必肯把自己的地位划分在“弱势群体”一栏。从来都是“富人呷燕窝当漱口,穷人喝稀粥用肉皮擦嘴”,真穷人一般都是不肯叫穷的,以免走在马路上被人有意无意踹上一脚。
教授“哭穷”是不是为自己频繁“走穴”找理由?究竟是在做本职之余“走穴”,还是在“走穴”之余做本职,还是以“哭穷”为自己日后继续“走穴”造势?何以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做到为自己挣钱以及“搭着钱为学校服务”两不误?这些我们就懒得追究了。
我就是觉得,教授的确不愧为“娱乐圈”人,相当的有“娱乐精神”,看出自己日趋“过气”,于是发挥出专业天赋,力挽人气,以优越的低姿态“娱乐”社会、“娱乐”网民,掀起滔滔口水狂潮。这些,都令人不得不承认:教授,你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