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度不减 美经济动力无忧
[□本报记者 朱周良] 2006-10-16 00:00

 

  消费保持强势为美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朱周良

  

  上周末出台的美国9月份商品零售数据显示,尽管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范围降温”,但美国老百姓的消费热情却并未减退。作为占经济三分之二的增长“引擎”,消费开支保持强势无疑也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油价下跌刺激消费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了0.4%,不过,如此剔除油价回落导致汽油销售下降的因素,当月美国的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了0.6%,为8月份增速的3倍。

  与此同时,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报告称,初步统计显示10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9月份的85.4上升至92.3,为2005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

  在楼市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开支维持较快增长的最大贡献无疑来自于近期油价的下跌。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汽油销售额的降幅达到创纪录的9.3%,这也使得美国人有更多钱用于购买衣服和家具等消费品。据有关机构统计,仅在9月份,汽油价格下跌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7000万美元。

  商品零售额占美国所有消费开支的一半左右,后者则占到美国GDP的近70%,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受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等因素影响,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的个人消费开支增幅远低于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而明显放慢。

  联储判断准确

  零售数据强于预期,也使得美联储有了更多理由维持利率不变,而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也进一步减弱。

  “最新的数据显示了超强的消费弹性,”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安东尼·陈表示,“这表明楼市降温不会影响消费,因此我认为美联储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当前(维持观望)的政策立场。”

  事实上,9月的零售数据也符合美联储对于经济现状的判断。在12日发布的反映经济状况的“褐皮书”中,美联储表示,尽管受到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但美国整体经济仍保持着增长势头,其中一些地区经济增长强劲。同时大多数地区的个人消费开支也保持着强劲增长。

  不过,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近期发布的美国消费数据还比较乐观,不过,类似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出现降温则值得关注。

  受消费前景看好的因素刺激,美国道指上周五收盘再度创出历史新高,并首次突破11900点。个股中,全球最大连锁快餐企业麦当劳股价升至6年高点,该公司此前公布的盈利高于预期。此外,百胜全球餐饮和Costco Wholesale集团也因盈利好于预期而大涨。

  别担心美国人舍不得花钱

  □本报记者 朱周良

  

  不可否认,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小,而“中国威胁论”者也喜欢不时拿屡屡创出新高的双边贸易逆差“说事”。不过,到底是人民币汇率被故意“低估”,还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为亿万美国老百姓造福,稍有理智的人都不难作出判断。

  而眼下,事情的发展似乎又到了另一个极端。美国经济降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美国人的消费开支趋缓似乎也变得不可避免。于是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鼓吹:中国可能很快感受美国经济降温带来的“阵阵寒意”,理由是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出口作为增长动力。

  可现在看来,这样“善意”地为中国担心似乎有些多余。美国人的消费热情并未因为经济大环境的疲软而减弱,用于购买中国商品的开支也有增无减,要不然也不会有最新的创纪录美中贸易逆差。

  事实上,借钱消费早已成为美国的一种文化,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且不论美国经济目前还只是轻微降温,即便在历史上美国经济较现在差得多的情况下,美国人也很少会舍不得花钱。

  话说回来,经济降温也并非完全没有影响到美国人的消费,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降温还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对中国来说,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多以非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商品为主,因此,受美国经济降温的影响不会太大。

  即便美国人真的大幅减少购买中国商品,对我们也未必一定是坏事。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看来,美国经济降温“对中国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有助于抑制投资过热”。左小蕾认为,中国出口居高不下跟投资过热有一定关系,因为在内需平稳的情况下,投资过多导致的大量产出必然寻找其他出路,其中就包括向海外市场出售。

  在海外市场遇阻的情况下,拓展内需成了必然选择,而这恰恰是中国政府眼下的首要目标之一。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