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高管有望率先享受股权激励
[□本报记者 周翀] 2006-10-17 00:00

 

  □本报记者 周翀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昨日在香港表示,根据即将出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果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且拥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其高层将率先享受股权激励。

  针对最近备受争议的伊利股权激励方案能否通过的问题,熊志军在与本报交流时指出,这主要取决于伊利是否将被认定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果被认定为国有控股上 市公司,那就必须符合《试行办法》的规定”,而对伊利的认定工作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进行。

  熊志军在当日开幕的“应对资本市场变革,完善中企治理结构”香港高峰论坛上说,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且薪酬委员会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完善,运行规范。此外,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还必须已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实施股权激励应根据‘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原则,着眼增量,慎用存量,不得由国有股东单独支付股权激励的成本或无偿量化国有资产。”熊志军强调。

  他说,当前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还面临四大难点: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规范,市场价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激励作用可能误导经营层片面追求股票市值;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人控制没有完全解决,在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目标考核等方面,难以充分体现出资人利益,激励与约束不对称;多数国有企业负责人还不是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的正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容易导致新的“股权激励大锅饭”。

  根据试行办法,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暂不包括未在上市公司任职的集团公司负责人、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

  试行办法规定,上市公司最多可拿出公司股本总额的10%用于股权激励;除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外,一名激励对象最多可拥有公司股本总额1%的股权;鉴于目前正处于试点起步阶段,激励对象长期激励预期价值或收益占薪酬总体水平的比重原则上控制在30%以内,而不是国际普遍的40%左右。“1%、10%、30%”几个限制比例与此前的报道并无出入。

  熊志军说,当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的问题已经缓解,但薪酬水平与其承担的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此外,激励方式仍然较为单一。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