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也
国家海洋局最新监测表明:渤海依然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海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遏制污染,那么10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既使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仅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来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
从“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渤海变成“死”海的几率是非常大的。环境保护提了这么多年,为何环境恶化程度反而在加剧?长此以往,我们的子孙后 代将被置于何方?有人曾经提出建立严厉的问责制度,通过加大惩戒力度来促使官员重视环境保护,但是,这种看似合乎现实的设想却显得过于理想化了,很难推行。因为:
其一,下级官员通过透支环境推动GDP增长的做法,也将为上级官员的政绩考核增加筹码,上级官员问责下级官员的动力不足,有时甚至官官相护。除非发生重大污染事故,鲜有官员因环境污染被问责。其二,目前,司法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尚未完全独立,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由司法机关问责地方政府官员并不现实。其三,现行法律、法规对污染环境责任的划分过于简略,处理过轻,问题机制难以确立。许多污染事故有时甚至连责任人都难以明确,即使问责,也常常是象征性地处理个别无足轻重的“小卒”,无法触及主要官员自身。
因而,寄希望于问责来促使官员重视环境保护,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却缺乏基本的可行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就是最好的证明。要改变目前的环境状况,必须找到症结所在,釜底抽薪,解决根本。官员不惜透支环境搞发展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在以GDP为标准考核政绩的机制下,发展经济成为官员们追求的最大目标。二是官员的任期一般都比较短,他们急于求成,热衷于在短时间内出政绩,短视思维左右并主导了许多政府官员的立场。
如果用GDP考核干部政绩的机制不改变,要求官员重视环保,只能是一种奢望,毕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事实上,GDP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它不能反映GDP增长所消耗掉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作出完全相反的反映。比如,环境污染,不仅不会减少GDP的数值,反而可能加大这一数值的增长。因为,为治理环境污染所发生的经济行为,也将作为投入列入GDP当中,这等于环境污染越厉害,GDP增长越快!鉴于GDP的局限性,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直到1992年,才把GDP作为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在美国,一些政府官员甚至至今都没有弄明白GDP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我国却把它当成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每当有重大污染事故出现,有关部门总会开展大检查,然而,这不足以形成长效机制,检查过后,一切照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就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纳入到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当中,即建立起绿色GDP的考核制度,从而,使那些靠透支环境促使GDP增长的干部被淘汰,这种做法比问责本身威力更大。更重要的,它能对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起到引导作用,促使他们从根本上重视环境保护。当然,修正现行干部考核机制越早越好,否则,诸如渤海变“死”海这样的悲剧,可能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