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馆 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冯雨] 2006-10-23 00:00

 

  ———专访收藏家管艺

  □冯雨

  

  自2001年以收藏家身份介入当代艺术的管艺,已经用5年的时间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来自这位“先锋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文献的大量研究,以及与艺术家直面的沟通。主流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影响到其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

  如今,坐落在宋庄的“管艺当代艺术文献馆”在国际上早已声名远播,管艺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参观者,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的美术馆负责人基本都来过了,还有国外的很多基金会负责人、收藏家。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MOMA、古根海姆……MOMA当时来的时候是80人。”前几天他还接待了以古根海姆前副馆长杜柏桢为首的参观团,其中包括MOMA的重要策展人。而管艺认为自己的藏品之所以如此受他们欢迎,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相对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这与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完全不同。”

  他的当代艺术文献馆同时也欢迎美院的学生或者搞研究的人,管艺说,他最大的心愿是“为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馆交一份完美的答卷。”而让他焦虑的是,这份答卷做好了之后该通过何种途径交给国家,而又有哪个地方能够很好地放置和展示自己的这五百多件藏品。

  管艺透露,自己最近正在做一些文献资料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收藏线索”。他还提到了有一次与吴山专的聊天,吴山专说,“如果艺术是一场犯罪,那么物证便是艺术品。”管艺深有同感,他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找寻这些“物证”,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2005年6月,管艺作为瑞士巴塞尔博览会的特邀贵宾发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说。而2006年开始,他便不断地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美术馆的邀请。今年上半年他往返于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北京之间,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发现“西方很多小地方的收藏比中国整个国家的收藏还要多。艺术是了解文化的最好的途径,公众通过拍卖行等商业的途径了解的艺术是不真实的。”管艺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仍处于边缘状态,“这种现状是非正常的。”

  自2004年开始火爆的当代艺术市场也影响到了管艺的收藏,他说,“2003年左右的时候,拍卖会上基本上没人跟我竞争,大多是以起拍价成交。”而现在,这些作品的价格已经以数倍的幅度增长。一直以来靠在山东的产业支持艺术品收藏,面对日渐升温的当代艺术市场,他也意识到了个人力量的有限。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