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影响社会和谐大局
[□鲍银胜] 2006-10-23 00:00

 

  □鲍银胜

  

  近期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我国2002年之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实现公报中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社会不懈努力和奋斗创新才能达到。就经济层面而言,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型是决定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前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下,资金、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劳动作为创造价值主要来源之一,在收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水平落后于GDP增长步伐。在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土地、资源、存量资产等生产要素定价过低,这些存量生产要素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市场化定价溢价,但它们的增值部分并没有全部归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出现了较大程度流失。这些存量生产要素的买卖本身并没有创造社会财富,只是形成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我国近年来收入分配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现象与此有关。从深层次分析,国有资产流失及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第一,使廉价的土地、资源、物化资产等生产要素在社会成员之间完成了再分配,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分配不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诚实劳动、勤奋创业的和谐社会新风尚的形成;第二,对资源无度掠夺,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社会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资源、资金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推动力量,而以科技、服务、专利等现代“活劳动”为代表形式的新增价值部分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具体言之,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人”的因素在GDP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必将导致分配领域的深刻变革,彻底改变目前GDP增长与工资收入增长不协调的矛盾,使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有利于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使经济增长真正走向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

  第二,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将导致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经济增长中科技推动因素多了,资源利用效率必将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明显好转,全社会创造活力必将得到显著增强。

  第三,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先导,教育在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全社会对教育必将更加重视,教育软件投入更加充分,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前期形成的教育“倒三角”现象(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继续教育投入过多)。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及下岗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使社会秩序保持良好。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型之后,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占比重得到明显提高,其必将改变目前存在的财富分配格局,增强全社会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创业的方式致富氛围,遏制目前存在的通过所谓“低买高卖”市场法则违法致富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秩序良好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使全体人民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