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新征程 写在工行上市之日
[□本报记者 禹刚] 2006-10-27 00:00

 

  张大伟 合成图
  □本报记者 禹刚

  

  公元2006年10月27日。

  今天之于30万工行员工,是历时一年上市历程的终点;之于已坐拥41万亿总资产的中国银行业,则是以国有银行上市为标志的阶段性改革战役一个圆满句号。

  但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对年底即将打开大门迎接全球同业竞争的300万中国银行从业者们,对已经上市或者即将上市乃至正在经历痛苦重组的各银行机构,今天只是一个起点。

  抚今追昔,中国银行业改革一路走来不轻松。

  22年前,“拨改贷”的改革,诞生了工、农、中、建四大行;12年前,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四大行开始了商业化进程。

  但直到11年前的5月10日《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中国银行业走上真正的商业银行运营轨道,才有了规范的框架、行进的指南。

  彼时,承担过多政策性负担的国有银行却已负重难行。为轻装上阵、再度展翅,决策者启动了大规模的剥离和注资。

  于是才有了8年前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才有了7年前剥离1.4万亿不良贷款;才有了3年前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建两行;才有了1年前150亿美元注资工行,以及2460亿的二次剥离。

  国家“埋单”打扫干净了资产负债表,给国有银行带来的是新生的机会。股改、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为主要标志的改革骤然提速。很快地,建中工三家银行启动股改,完成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制公司,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

  时钟白驹过隙般转到了1年前的今天,建行率先在港交所上市,举世震惊。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中行又完成了H股上市,并顺利回归A股市场。时至今日,工行A+H上市,成为全球最大IPO,从上市来看,也正好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2年的时间倏忽而过,国有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核心战役,伴随始终的是摸索、创新、挫折、质疑、斗争、压力、调整、突破……是任何改革都能遇到的困难与收获。国有银行的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金融乃至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上市后的国有银行将翻开自身历史新篇章,但是,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远未到庆功之时。今日对于身处四大行改革、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国金融系统改革中所有的改革者而言,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未来路漫漫,还需迈步从头越。

  从最初的剥离、重组,到更深入进行的流程再造、减员增效、重构业务模式;从引发质变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到变资产约束为资本约束的观念之变,国有银行的改革所提供的是一个可资借鉴、可供解剖的样本和标本。

  上市能够界定产权,以股东多元化带来国有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改善,同时改善内部人控制、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对管理层压力,减少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上市也可以减少政府干预,建立市场评价基准,解决代理人难题。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上市不是银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一个新的起点。眺望前路,责任与压力丝毫未减。

  20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人民币,对外汇还在“求资若渴”;今天,中国以2.26万亿美元的GDP雄踞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1.4万亿美元的外贸额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并以近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全球首位,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在中国的银行逐步跻身国际优秀银行之列的同时,今天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扩张过程中也更希望能与中国的银行一路相伴成长,金融作为经济中枢的作用此刻清晰凸显。

  历史的变迁,如果缩小看只是一瞬;如果放大观察,则是一段曲折的征程。身处这一跨越历史的关口,我们有幸记录之。

  写在工行上市之日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