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不眠夜” ———从天上坠入人间的当代艺术
10月第一个星期的周六夜,巴黎城在艺术和高科技的协力下换了新面孔,古老的城市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开放式展场。协和广场上的百年方尖碑和石雕喷泉用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 1928-1962)的专利蓝光裹盖装饰后成了一个观念作品;教堂里不仅宽容地接纳了年轻艺术家的大型装置作品,还有反传统演奏乐器的音乐会;在石板小街上看安迪·沃霍的电影;在歌剧院看艺术家的前卫影像作品;在莫里哀诗歌剧场听配乐当代诗朗诵等等;凌晨3点公共汽车里还人头攒动,大家正从一个地点赶往另一个地点的表演活动。这就是巴黎一年一度的当代艺术“不眠夜”(Nuit Blanche)活动。
“不眠夜”的创意来自巴黎现任左翼市长Bertrand Delanoe的一个奇思妙想。它从200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每年邀请知名策展人来出任艺术总监,负责挑选艺术家、策划场地和安排参观路线。今年邀请的是曾在巴黎东京宫共职的两位当代艺术策展人Jerome Sans和Nicolas Bourriaud。他们挑选的109位艺术家的作品被安置在巴黎的6个大街区的各种空间中,从最显赫的香榭丽舍区,到波波族的马雷区,再到非洲、阿拉伯人居住的移民街区;从协和广场、卢浮宫、市长办公室、歌剧院、大小皇宫等著名旅游建筑,到商业画廊、图书馆、老运河河岸、老教堂、花园、街心广场、游泳池等等。很多艺术家是根据展出环境和空间为此次活动定制作品。从周六晚7点到次日早7点,沉浸在新奇兴奋中的人们穿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观看当代艺术的几百场展示和现场表演。据统计,今年共计有200万巴黎市民及游客走上街头,渡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夜。
当代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不断创下的惊人纪录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它的投资潜力,收藏当代艺术品渐成为中上产阶级的时尚。然而,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讲,当代艺术仍是一件听起来近而离得远的神秘事物。年轻的艺术家们更是苦于没有机会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而巴黎市长慷慨解囊创意“不眠夜”,“打破”美术馆和画廊的围墙,邀请市民以最轻松的形式免费欣赏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直接对话,不仅让大家触电当代艺术,还为这个旅游城市赚足了面子,使巴黎在各大都市间的竞争中保持着不褪色的艺术魅力。目前,“不眠夜”这一活动被其他国家争相模仿,已被复制到布鲁塞尔、罗马、马德里、那不勒斯、蒙特利尔、多伦多和里加(拉脱维亚首都),很快里约热内卢、纽约及东京也将有相似之举。“把一个城市变成一个开放的美术馆”这一观念已经悄悄地从巴黎蔓延到更多的美丽都市中。
对于艺术家来说,入选“不眠夜”的展览,也是一个挑战。艺术品不是放在美术馆的“白盒子”里,观众不是专业群体,如何让自己的艺术与观众有互动和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旅法艺术家严培明为此次活动特别创作的一副肖像画作品。他选择的作画对象是一位法国家喻户晓的草根名人科吕什(Coluche,1944-1986)。科吕什的父母是从意大利来法的劳工移民,本人没有上过大学,然而自我奋斗奇迹般地成为了法国上世纪80年代最伟大的笑星。他穿梭于法国的名流与政客中,却在他的电视节目和单人剧场表演中以最诙谐的语言针砭实弊、挖苦法国名人政客,从来不唯心恭维任何一个大人物。虽然不幸车祸早逝,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在法国社会至今不散。严培明的这一巨幅画像被悬挂在了巴黎市北黑人最多的移民区中的一个破旧建筑的外壁上。巴黎人对这个区有偏见,非洲移民在法国社会更是边缘群体,艺术在这样一个“卑微”地带中出现,即使没有任何艺术经验的人,看到它,都会被震撼的,它带给观者的是希望和力量。作品的语境产生了深厚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层面的寓意。
巴黎的“不眠夜”,不只是艺术和建筑、艺术和城市空间、艺术与大众教育等的简单的形式拼凑关系,更是深层次上体现出的艺术与历史、文化和现实间的一种对话和审视。此次活动的总投资为160万欧元,其中政府投入110万欧元,企业赞助50万欧元。对于如此高的投入,评价各有千秋。艺术界人士批评,认为政府如果真的想扶植法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把钱投给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这样会大大鼓励艺术创作。而画廊界的人又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样的活动扩大了当代艺术的观众群体,有利于艺术市场。一位在纽约和巴黎两地经营的画廊主说:“巴黎市长对于当代艺术的支持是纽约市长的10倍。”看来,在艺术和艺术市场这两个领域,政府都是一个重要的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