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广泛认可的机构为何难产
[□琢磨] 2006-11-01 00:00

 

  □琢磨

  

  经过几年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终于有了“小成”。历数银行间市场活跃机构的变迁,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前人的贡献。从2000年开始,最早活跃在银行间市场是南京商行、烟台住房储蓄、光大银行、潍坊农信等有过交易所国债市场交易经验班底和思维活跃的中小机构;2002年以后,取而代之的是武汉、杭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等中等规模的地方商行;2004年以来,四大行债券结算量显著增加,证券公司等小机构在市场上此起彼伏。在一代一代弄潮儿的变更中,债券市场投资者操作水平差异小了,信息传播速度快了(报出去2000万元的买盘,20分钟变成1亿元的盘,至少有5家机构说他要买2000万元)。虽然完成了投资知识普及和初期市场建设,但却没有培养出一、两个规模、实力和公信力在债券市场得到广泛认可的机构。

  为什么一批批的机构投资者如潮来潮去,却都没有成长壮大呢?体制问题恐怕是主要问题。交易员进入市场初期,在好奇和个人成就感的驱动下,交易热情高涨,但热情过后看到的是盈利与收入的巨大差异,以及大规模交易带来的巨大交易风险,因没有后续激励机制,交易热情逐渐熄灭,以前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优秀交易员纷纷外流。

  有激励机制没资金的小机构虽然吸引了不少人才,但由于机构自身实力限制,只能为越来越小的差价而奔波忙碌着,终归难成正果;有资金没激励机制的大机构依然温而不火。

  虽然金融机构改制已经开始,但要在债券市场中有所体现,恐怕还要再等上几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