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 心寒调控阵痛
[□本报记者 于兵兵] 2006-11-01 00:00

 

  □本报记者 于兵兵

  

  今年的“金九银十”,开发商们无法再喜悦地看着“盆满钵满”的入账。进入“后宏观调控”时代,规范的市场准则带来的改革阵痛与政策真空期的迷惘,令开发商们深刻体验着市场的人情冷暖与变化无常。

  童华经理(化名)是一家华南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上海处负责人之一,他的任务是将年度投资计划中数十亿元的大笔资金有效投出。找地、找项目成了他的核心工作内容。但是,调控以来,因别墅开发项目政 策上受阻,原本定位为开发中高档别墅,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域经济型别墅项目的该公司无法推进原有计划。“每天都有很多项目中介找上门来,可一方面是一些项目背景繁杂,不大敢接,另一方面项目不符合我们对产品类型和利润率的考虑,所以都没有结果。”

  童华称,他也尝试着与意向区域的相关政府部门接触,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土地出让与项目转让的透明度日益提高,私下合作的空间已经不大。无奈之下,童华带领的团队进入公开“招拍挂”市场,在上海今年一号、二号土地出让公告中的40幅地块中寻找中意的目标。“但是,即便能够拿到地块,政策限制多,我们开发商想顺利开工、销售也并非易事。”

  据戴德梁行某地产分析师介绍,目前,一些外资房地产开发项目早已拿到地块,但规划迟迟未能审批过关。“主要是不少地方的‘70-90’政策细则其实并不明确,每个项目应该怎样操作住房结构比例,相关部门针对每一个项目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这位分析师介绍。

  审批未通过并不代表可以消极怠工。“开发商们只能设计多种可能的方案,以及配套操作办法,只等审批通过后立即开工。”面对政策原因带来的时间与工作成本的损失,这位分析师表示开发商只能认同和配合。

  另一边,已经进入销售环节的开发商日子也并不好过。“金九银十”时期,大量楼盘打出各种促销手段,或直接或变相的降价并没有引来销售热潮,虽然此后个别楼盘传出购房连夜排队购房的消息。但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段较好,品质尚可的楼盘热销并不能说楼市已经整体走出销售低谷,市区周边的大量供给仍使开发商处于巨大销售压力之下。

  而之所以仍有很多地产巨头不惜血本地在“招拍挂”市场拿地,并大举收购成熟物业。专家认为,长远来看,中国巨大的住房刚性需求仍可支撑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地产牛市。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商“大鱼吃小鱼”的优胜劣汰也将激烈异常。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