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鹏
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是回头,伤的便是射手。
最近一周的房地产市场,总有让人走上一小段回头路的感觉。
土地市场是近期最大的热点。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大幅地块出让,其中不乏“地王”涌现。然而,最引发市场骚动和关注的,却是这些地块出让中涌现的个别极富争议的不好现象。
在北京,首个“限价回购”地块前天揭晓归属,与之前很多猜测刚好契合的是,原先的一级开发商的关联企业轻松摘牌,也由此据说省下了大约2亿元的回购成本;在上海,曾闹得沸沸扬扬的60亿元天价“地王”出让事件嘎然而止,而对外宣称的理由仅仅是所谓“技术原因”;在各地公开的土地招投标会上,更是出现媒体统统被拒之门外,理由却是“上级要求,提供身份证和介绍信的方可放行。”
我们的土地市场经历了不少的曲折,走向完全的“招拍挂”并不容易。这项制度一向以公开、公平和公正闻名,被誉为市场的天平。一旦一切都不可对外公开,一旦个别地块沾染上权利寻租、房价转嫁乃至内定的传闻,一旦托高房价的骂名如影随形,这样的称赞还是否公允?这样的倒退是否难免?难怪就连地产大亨潘石屹也在感慨,“中国的土地市场已经走到黑暗和光明的十字路口,两种道路的对决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其实,虽然国人向来以恪守传统闻名,思维有定势,但是,我们对于跳出传统框子的东西也不是必然否定。
就像我们大致认定江湖豪客都是虬髯客那样的打扮,风尘三侠里也允许红拂女的存在;我们相信英雄无泪,但也肯定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认定读书人有追求、有底蕴,但也常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感叹。
大多数时候,对于适当的不合规矩,适当的后现代式解构和颠覆,社会是宽容的,大体是认同的。
关键的问题是,真理的是与非,事实的黑与白,趋势的进与退,这样的原则问题必须有个稳健和确定的立场,土地市场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曾经孳生了无数“暗箱”操作的协议出让土地方式在2004年了结后,以“招拍挂”为代表的市场化公平竞争的出让方式已是众望所归,妄图利用技术的不完善继续“夜行”,必定是不得人心的。
过度颠覆,没了原则,就要付出代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