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渐行渐远 期铜露疲态
[□本报记者 黄嵘] 2006-11-03 00:00

 

  □本报记者 黄嵘

  

  在接近两个月的盘整之后,受隔夜伦铜尾盘大跌185美元至7185美元影响,沪铜合约全线下跌。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虽然国际基金仍旧在鼓吹中国的强大需求,但铜真实的供需状况已经难以支撑期铜的继续走牛,尤其在各类替代品越来越多后,中国对精铜矿的需求远不如国际基金想象中那样巨大。

  昨日,沪铜主力0701合约低开1570元,以68010元开盘,短暂上冲至最高点68470元之后便又迅速回落,最低至67650元,终 盘报收于67910元,全天大跌1470元/吨。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库存持续增加,本周一再次大增4675吨至135175吨,隔夜伦铜价格也已触及区间底部,重心明显下移,较之今年5月的历史纪录8800美元,伦铜价目前已经下滑了16%。期铜的牛市可能已难以为继。

  不过,在面对这大势已去的场面,国际基金仍在鼓吹“中国因素”。近期瑞银集团在第四季度商品报告中仍旧称:铜需求增长具有韧性、中国可能补充库存,以及供给增加不顺利,均对铜价构成支撑。全球铜矿巨头墨西哥Southern Copper Copr.近期也预测因中国需求旺盛,铜价仍将保持坚挺。包括在前不久召开的LME年会上,大部分基金都认为今年年底铜价仍会上涨,理由便是供应紧缺和中国消费会跟上。

  但“中国因素”是否真的能够支撑铜价并不是由这些基金说了算,而是由中国目前的实际供需所决定。据悉,海关统计今年9月我国铜进口量174,931吨,较8月进口量下降5.2%,暗示中国第四季度需求可能会有所回落。

  另外,从10月开始,国内对现货铜精矿的需求已越来越少,而铜替代增强的趋势则势不可挡。据一位现货商介绍,首先是废铜替代的势头非常猛,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电缆企业基本都不再向原来的贸易企业购买电解铜,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购买废铜。一家国内咨询机构的调研则认为,今年废铜的替代已经令国内对铜的需求减少了4万吨;国际机构CRU统计则表明,2005年废铜替代是2004年的3倍,预计今年会更多。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四季度对精铜矿需求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因素”似乎难以支撑如此高的铜价。

  近期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期铜基金持仓报告也显示,基金持仓自本年4月份开始便已转为净空,此后净空便不断增加,目前最近的数据显示净空头寸已经达到9748张。由此可见,在铜“牛”显出疲态的时候,基金仍旧唱多的别有用心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