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关系由何而定
[□大力] 2006-11-09 00:00

 

  □大力

  

  上周以来几期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一是紫江企业今年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高达4.5%,仅次于江苏恒力4.75%历史最高收益率,同时发行规模从5.5亿元缩减为2亿元;二是承德新钒钛7亿元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虽然企业资质不错,发行收益率也高达4.25%,但却不为市场接受,以致很难卖出。相比之下,同样期限的优质企业短期融资券处境截然相反,如06国航CP01这样的短期融资券最近的成交收益率都在3.0%附近。

  为什么同样是A-1评级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之间会有超过100个BP的利差,这些利差的决定因素又到底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决定企业短期融资券利差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规模和资质。国家级企业,所谓的“国”字头或“中”字头企业,其规模和资质肯定优于省市级企业的。同时,规模大的企业、行业地位领先的企业,其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也自然偏低。企业规模和资质应当是企业信誉和信用水平的基石。

  第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对短期融资券的主要投资者———货币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发行规模较大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不仅意味着货币基金可以按比例持有更多的量,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市场流动性。目前来说,10亿元的发行规模应该算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分水岭。

  第三、企业的偿付能力。据说货币基金内部对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评级部门和股票的研究部门是重合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市看好的企业就能获得较高的短期融资券评级。选股主要看得是成长性,而选债主要看得是企业的现金流和偿付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股市受追捧的企业,其短期融资券却被广泛不看好的原因。

  第四、短期融资券发行之前的相互探听。由于所有能够发行的企业短期融资券的第三方评级都是A-1,因此对投资者而言,信息都是不对称的。除了自身行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之外,发行前投资者之间的相互打探成为短期融资券最终市场定位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旦投资者发现某短期融资券有机构拒绝接受,那么相互影响和口口相传可能会使得该短期融资券最终真的无人接手。

  别人不要的东西,当然自己也不能要,货币基金追求的是流动性。宁可要大家抢的,不能要收益高的,这都是为了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各类事件。当然也有发行前不被看好,但是突然某一天又被疯抢的情形。只要投资者对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资信情况无法做到完全真实的了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事情就会反复发生。

  自福禧事件后,海欣股份又传出高层被抓的消息。最近又有传言称某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评级可能将被调低,这使得投资者相信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些偶然事件。对于流动性第一的货币基金来说,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之间,后者必定是不二的选择。何况当前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问题并不简单的只是价格问题,没有流动性的时候,降价并不一定能够达成交易。因此,企业短期融资券之间,如此高的利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