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 功夫在文化
[◎杨建文] 2006-11-10 00:00

 

  ◎杨建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

  上周末的第18次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主题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这回,人文积淀、文化氛围对创新的作用成了讨论中频率最高的词汇。

  上海现在的问题在于,“创新”已谈论多年,规划方案也制定不少,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大缺憾。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必须抓住五个要素:人本理念、文化氛围、微观活力、有效组织和制度保证。

  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那是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智慧,创新来自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自于人的努力。上海人很聪明,很努力,但政府主导型发展环境下形成的惰性、惯性和依赖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的缺失,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上海城市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该从提高上海市民素质入手,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并将之转化为创新的行为。当然,民众创新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因此需要通过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目标追求来激活。一般而言,创新冲动与危机感成正比,与责任感也成正比。由此,危机意识、竞争观念、民族情感、历史责任的培育和强化,也就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

  “文化氛围”的塑造与人本理念有直接的关系,当人们的创新意识出现以后,就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行为形成的环境条件。创新是思维碰撞或头脑风暴的产物,创新行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文化积淀,又取决于人文环境条件。上海原本是个移民城市,且处中西方文化交汇点,上海文化本质上应该是海纳百川、追崇时尚的。有交流,才有竞争;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碰撞,才有火花。这是创新的基础性条件。任何故步自封或自以为是,所有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都会成为窒息创新的环境约束,放下“老大哥”的架子,拉开“百家争鸣”的场子,做出“探索先行者”的样子,才是大上海当前迫切需要塑造的创新文化氛围。韩正在市长咨询会议上强调了创新文化,之所以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英国WPP传播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丁·苏铭天爵士随即提出的“独特文化+城市亲和力+创新氛围”建议,也进一步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接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微观活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实际上都发生在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所以,我们应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激活微观层面的活力上,集中在激发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创造力上。政府主导下的创新,最有可能出现“上热下不热”,如果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走不出政府大院,如果上海城市创新体系的重心仍然置于上端,那么就会头重脚轻,只有将重心下移,才能增加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创新体系。

  当然,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城市创新离不开企业创新,但是毕竟不同于企业创新,更需要全社会范围的“有效组织”。政府不仅需要提供制度平台、政策支持、传导机制和调节功能,而且需要整合科研资源、把握战略机遇、发挥带动作用、强占战略高地。

  在投资推动型增长阶段,政府的政策导向一般聚焦于实体经济,注重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而在创新推动型发展阶段,政策导向理应倾斜于人力资本、虚拟经济和生产者服务业。上海目前尚未摆脱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占了半壁河山,而发展目标则是与城市功能直接联系的服务经济。实体经济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支撑,服务经济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希望。孰轻孰重,如何取舍,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考验。如果兼顾两者,那就不能仅仅把实体经济政策落到实处,而使服务经济的政策虚化。

  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三维支撑的社会系统:首先是一个序列性运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有可能导致全部努力的失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整合过程,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游离,都有可能影响创新进程的实现;此外更是一场除旧迎新的革命性变革过程,任何一项变革的受阻,都有可能制约创新进程的进展。因此,应该形成社会共识、社会尊重和社会合力,进行全社会的推动和全过程的管理。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正直面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上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制度创新是基础,是前提,现在,就看我们在制度性改革中能否有所作为,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