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有计划地放弃(下)
[◎黄建东] 2006-11-14 00:00

 

  ◎黄建东    

  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培训总监

  学会有计划地放弃(下)

  有一家跨国公司是这样把有计划地放弃纳入工作程序的:

  这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外包服务公司,它为许多发达国家提供服务。公司的每个管理层,上至高级管理者,下至每个领域的监理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都是用来开“放弃”的会议的。在每次会议中,要检讨企业里的某个部分,比如第一个月,检讨某项服务;第二个月,检讨公司业务所涵盖的一个地区;第三个月的星期一早上,则检讨某种服务的方式等等。在一年内,公司从头到脚把自己检讨了一遍,包括人事政策。一年内,差不多有三、四个重大的决策是关于应该“放弃什么样的服务”,而有两倍的决策是关于“方法上应该怎么改变”。同时,每一年由这些会议中也产生了三五个新主意。所有关于变革的决定———不管是要放弃什么,怎样放弃,要从事哪些新的服务,每个月都告知所有管理层的人员。而一年两次,所有管理层要提出报告,说明会后已经采取了什么行动,变革的结果如何。

  联想在重新制定他们的战略时,决定放弃互联网产品等业务,回到个人电脑这个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夏新也表示今后“再也不会造车了”。这里,联想和夏新实际上用的都是德鲁克主张的“有计划地放弃”的管理理念,回答的是德鲁克向企业的领导者问的“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关键问题。

  管理者每天必须要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要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地放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来的机会也就牺牲在了昨天的祭坛上:因为组织内的资源,尤其是生产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缚在了过去之中。愿意抛弃过去的公司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少有公司掌握着能把握未来的资源。

  在1985年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德鲁克说:“凡是废弃的、过时的、没有生产能力,以及错误的、失败的和工作误导均予以放弃。”在同一本著作中,他还说:“管理层必须主动放弃它逐渐过时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能等到竞争对手来进行这件事情。企业必须把新事物视为机遇而非威胁。它必须在今天努力致力于明天将与众不同的产服程序和技术。”

  我们必须要问,而且要很认真地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从未做过这件事,以我们今天的所知,会不会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应该继续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根据德鲁克的研究,在下面三种情形下,应当采取的措施都应该是:直截了当地放弃。

  1. 第一种情形:如果一个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还有几年好日子”可过,那么就应该选择放弃。正是这些夕阳西下的产品、服务或流程,常常需要耗费最多的心力和最大的努力,并且牵绊着生产效率最高、最能干的人。

  2. 第二种情形:如果一个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唯一留存的原因,只是因为在会计账目上,而没有任何其他价值的话,我们就应该将它放弃。从管理的目标角度来看,没有“不花钱的资产”(cost-less assets),只有“沉没成本”(sunk costs)。

  3. 第三种情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应该放弃的理由,就是为了保存而保存。其实,保留那些“行将就木”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反而使得处于成长期的新产品、服务、或流程受到阻碍或被忽略。

  另外,在企业多元化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我们需要的最低程度的多元化是多少?接下来,还要问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我们能够管理的最大程度的多元化是多少?正确的多元化往往是界于这两者之间的。而且,多元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效放弃要求定期对每一种产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市场,分销渠道和客户,以及每一种最终用途进行严格的考察,这种定期的考察要贯穿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

  要真正有计划地放弃,管理者必须拟订一个系统的放弃策略。“要放弃什么”和“如何放弃”必须要有系统地进行。不然,它们会被永远地搁置下来,因为它们从来不是受欢迎的政策。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