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的环保冲突是个危险信号
[□王平] 2006-11-14 00:00

 

  □王平

  

  山西省环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却有高达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仅有6.51%的市长认为“不会”。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一些干部的认识仍然模糊(《中国青年报》11月13日)。

  公众与官员在环保认识上的差距,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成了冲突。据新 华社报道,以内蒙古中润制药有限公司为主的几家制药企业,从年初开始,日排放约6000吨污水,通过引黄灌渠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农田,导致数千亩庄稼减产,近百只牲畜死亡。群众不同意污水继续排放。4月24日,当地一位副县长带队,十几辆小车、警车和救护车开到村头,上前说理的十多位村民被抓起来,冲突中,几位村民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村民只好无奈地看着污水流过灌溉渠道。

  实际上,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那么,是什么导致官民之间,在环保问题上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

  对于群众而言,污染直接影响了他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毁坏了他们的家园,给他们带来了最直接的损失,对他们的影响是切身的,也是长久的。但是,官员往往缺乏这种切身感受。官员都有一定的任期,任期满后到哪里高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而现在很多官员根本做不到任期满,这使得他们对环境污染问题很麻木。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从1993年9月到2004年3月的10年当中,冀南地区的工业重镇邯郸市,先后有7任市长施政,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一届市长任期5年,邯郸市7任市长没有一位工作到法定任期(《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6月21日)。

  现在,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干部频繁的流动是导致他们不重视环保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GDP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官员而言,只要经济发展迅速,GDP增幅快,就有更多的升迁机会。而环保至今尚未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干部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只能由官员的自觉来决定。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官员不惜通过污染环境来促使经济更快的发展,也几乎是其本能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原始积累的完成,这些地方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而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正在拼命地寻找发展机会,导致污染企业有明显的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倾向。据10月2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在浙江把高污染企业向外送的同时,一些其他省份的招商团进驻到浙江当地的高级宾馆,开出上好的条件,热情邀请这些高污染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有时候甚至是环保局长亲自出来招商。

  污染企业成为香饽饽,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也反映出官员们对自身政绩的强烈追求。但是,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甚或通过污染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许多地方正在通过欠环境债谋求发展,而这种欠债总归是要还的,甚至要加倍还的。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