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业:还需苦练出国功夫
[□本报特约记者 张韬] 2006-11-15 00:00

 

  中国入世5周年行业盘点之三

  □本报特约记者 张韬

  

  为期五年的中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家电行业将直面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平等、互惠、开放的贸易原则更为中国企业打开了通向国际舞台的大门,中国家电业开始走出国门实施全球化战略,全面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然而在此过程中,国内家电企业不约而同地碰到了同一个难题,感受到了相同的痛苦:走出去的路程还是存在不少拦路虎。

  国外巨头纷纷 来华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女士介绍,家电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国际著名家电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其产业链整合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步伐,伊莱克斯、通用电器、西门子、日立、松下等发达国家的家电巨头们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其全球性制造和研发基地。中国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等综合优势成为它们心中最理想的投资场所之一。如日本东芝公司2001年已经全部停止其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机制造业务,转而将中国大连作为其电视机业务的全球制造基地。松下公司2002年2月在中国广州建立了年产600万台的全球最大的空调用压缩机生产基地,同时关闭了其在美国的工厂,将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部转移到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家电也在近些年加速的成长。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女士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家电生产大国,比如空调器、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年产量都超过5000万台,电冰箱、冰柜超过3000万台,洗衣机和电饭锅超过2000万台,2005年中国家电业销售额达3800亿元人民币。

  美的公司海外市场部有关人士称,加入WTO对其极为有利,像巴西、印度是中国家电出口潜力极大的市场,“入世”前,关税都在50%以上,加上非贸易壁垒,实际可达100%,“入世”后这些关税及壁垒都大幅降低,产品的外销竞争力也就加强了。可见,“入世”受益不浅。

  跨国之路步履蹒跚

  中国家电企业的国家化与中国入世密不可分。但是,五年来回过头看看,却发现,中国家电企业并没有可以开始安心感受国际化并购之后的那种喜悦。

  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并购之路,是绝对不可能绕开TCL和联想的。“TCL走出去的方向是正确的。”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如是说。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也称,“总体来说,联想的国际化道路还是按我们的预想在走。”

  只是从短期来看,国际化并购的方式似乎并没有为企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2004年1月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共同成立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2004年4月,TCL又并购了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同年12月,联想收购IBM个人PC业务。但是,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电视机业务的TCL今年上半年亏损2.05亿美元。联想最新的季报显示,收购IBM后,利润爆跌53%。

  然而,也有通过别的渠道实现跨国梦想的家电企业。海尔、华为,选择内部成长,也就是靠自己,在海外建立生产制造基地;格兰仕、美的、长虹等通过与其他战略伙伴合作,实现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他们国际之路的步伐依旧有些蹒跚。

  仍需破除各种壁垒

  姚文萍在10月份的一个家电高峰论坛上称,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然而并未完全走出代工组装的阶段,虽然我们也有优秀的品牌走出国门,但由于遭遇了诸如反倾销等各种标准、法规的限制,使步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走得很艰难。

  她举例说,欧盟将于明年8月实施的第三道环保指令EUP‘耗能产品环保设计’指令,对中国家电行业造成的影响不会低于500亿元。家电企业从设计、研发环节就要着手规避贸易风险。

  而且近年来,国内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这是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份额下滑后,在中国中、高端市场份额的又一次反弹,究其原因,是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与研发的结果。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还相对落后。

  中国家电行业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入世五年来,中国家电企业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譬如,诚信意识淡漠、信用体系缺失是非常突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品牌形象,伤害消费者对相关企业的忠诚度,制约企业相互间的合作,阻碍家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