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香港资深媒体人、出版人 |
|
如今,让香港人赚快钱的不再是楼市而是股市。香港股市气势如虹,国企股更成为全球热钱狂追的对象,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石油、中石化、鞍钢股份、潍柴动力等大展神威而节节攀升,香港传媒当然不能不特别关注。 一位与笔者同在香港一幢大楼任职的日报经济版记者,几个月前被编辑部派往北京驻扎。这位记者刚到北京没有几天,闻悉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国企在京举行股东大会,于是欣然前往采访,结果被拒之会场门外。他意外地发现,这家大型国企的股东会,没有什么股东出席,只有管理层和不多的几个人走进酒店的一间会议室,大门紧闭。他还苦心在门外等待会议结束,满以为股东会一结束,管理层总会在门外见记者,回答记者提问。哪知不一会儿,股东会结束,管理层步出会场,见到记者,摆摆手,转身就匆匆离开。记者一愣,无奈,不解。可这样的事接连发生,终于让他才明白在内地举行的股东会是怎么一回事了。为此,他常常抱怨。这些国企股的现时市值之热,国际投资者追捧之热,与股东大会的冷,是截然相反的对照。
在一次经济学界论坛上,笔者说起这位香港记者的遭遇。邻座来自北京证券界的一位官员说:“这个记者有病啊,中国的实情就是这样,有什么好抱怨的。”
“有病”?如果那位香港记者听到这个词,一定不能理解。从前中国人对有病的人,往往会出于同情而给予更多关照。可如今在内地早已没有这层含义了, “你这人有病啊!”反成了一种奚落、指责。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只要有人说话的角落,常常会听到“有病”的讥讽。“有病”成了社会流行词,只要意见不对,口味不同,就是“有病”了。正如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没有美,只有“臭美”,也没有是与非,所有的是与非都是“是非”。
在“有病”的背后,没有了“是”,也没有了“非”。
没有股东参与的股东大会正常吗?股东大会后管理层避见记者可以吗?
国企股在香港上市,无非为了在香港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国企股注册在中国内地,法律上没有规定股东会议必须在香港举行。公司管理层往往为了方便,选择在内地举行股东会议;国企的股东们、包括基金公司,为了节省时间和差旅费,也就不会去内地参加股东大会了。国企股公司的周年大会,也往往如此,香港投资者一般都放弃这一年一度可与管理层直接面对面的机会,谁会花自己口袋的数千元人民币,去“见一面”呢?
国企的股东会议,按理说只让股东参加,拒绝传媒采访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在香港,上市公司也拒绝传媒进入股东大会会场。不过,香港的股东会议一结束,管理层都会当即与传媒见面,回答记者提问。股东没有出席股东大会,却可以透过传媒了解和监督管理层工作,分析和掌握公司未来走向。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开,运作透明,是对香港股民负责。国人不总是嚷嚷,要与国际接轨吗?中国不总是振振有词说要争取国际金融龙头地位吗?国际金融都市香港做得到的,内地为什么做不到呢?
国企股热潮汹涌,对当下的香港股民而言可谓“性命攸关”。香港的股市是否有泡沫,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股市畅旺带来了财富效应。股民赚了钱便会花钱,为香港经济增长带来正面支持。有西方学者论证,房价的财富效应远大于股票,是股票价格财富效应的2倍。资产价格每涨1美元,消费者就会多花5美分。另一项美国研究推论,房价增加100美元,会带来9美元消费,而股市赚钱100美元,会带来4美元消费。
香港股市畅旺的财富效应有多大?与本文提到的那位记者是同事的一位编辑,曾作过一番计算。香港股市主板市值11万亿港元,以公众持股最少25%计算,即有2.75万亿港元由公众持股。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散户参与率达28.6%作参考,但调低散户的金额投入比例为15%,再以恒生指数2006年升幅26%作参考,散户今年从股市中已经赚了1073亿港元。以股民160万人计算,每人平均赚了6.7万港元,这个数字不包含透过基金投资所赚的钱,也不包括权证和创业板。按西方的算法,从股市赚100元,消费者会多花4元计算,这些股民每人多花2680港元。
这不是小数目。
香港成为中国内地企业的集资中心,香港股东赚了钱,带来了社会的旺气。在香港上市的国企管理层,请在每一个细节上善待香港股民。
究竟谁“有病”,人人心中都有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