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公司取道OEM破解产能过剩
[□本报记者 田露] 2006-11-22 00:00

 

  □本报记者 田露

  

  上周,有关一家沪市医药公司正在与数家外企洽谈OEM加工的消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据此采访了数家上市公司及多位行业研究员,在采访中得知,在医药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医药公司实施委托加工业务(OEM)的为数不少。不过,有的公司是把它作为救命稻草,有的公司则是希望通过它来促进产业升级。

  因产能过剩所引发

  据业内人士介绍,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公司产能上去比较容易,速度比较快。而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强制推行GMP认证政策,许多医药公司在GMP认证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得到了相当的完善,产能随之也有了一轮扩张。但是我国药品研发的能力并不强,有些公司甚至都找不到一个适合市场需求的药品来生产,因此白白让生产设备闲置。据一位研究员透露,有些医药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甚至只有50%。

  在这种情况下,OEM,也就是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就日渐流行。据悉,医药公司中接揽该种业务的不在少数。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医药公司做这种业务,等于说是成为别的药企的生产车间,赚取其中的加工费用。虽然OEM的利润率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承接业务的医药公司而言,却去除了研发和市场推广中的风险,能获得一块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这对于不少利润下滑的医药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肯定和极力想抓住的业务。同时,该业内人士还指出,一些公司去进行代工生产,另一些公司有能力专注于进行药品研发,这对于整个医药大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优质公司借力谋升级

  目前引起业内较多关注的是一些为国际药业巨头进行的贴牌生产业务。国信证券的研究员贺平鸽表示,这种类型的OEM在上市公司中还比较少,一是国际性的药业集团对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二是上市公司也要有资源、有渠道,才能与这些国际大公司联系接洽得上。

  据记者得知,海正药业就在为一些国际性的药企进行贴牌加工生产。记者近日采访公司,公司董秘张薇表示,公司的确有这方面的业务,但量不大,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公司做OEM业务,是因为作为原料药的大型生产企业,公司贴牌生产制剂的时候,有原料药方面的优势。张薇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去年新增3个产品获得美国FDA批准,2个产品首次通过俄罗斯和韩国注册,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是要从贴牌走向做出自己的品牌,OEM业务的承接只是一个过渡。

  记者同时获悉,目前还有一家沪市医药公司正在与几家国际医药巨头洽谈OEM代工业务,该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医药商业,一直与海外医药公司有业务来往,也属于上述研究员说的“有资源”的公司之列。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为国际性的大集团做代工业务一般都较受医药公司青睐,因为在贴牌生产的同时也是一个向跨国企业学习的过程,而在合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未来的产业升级。

  商业连锁公司降低成本

  尽管OEM在医药行业中较为普遍,不过有研究员提醒记者,国内药品生产企业间的OEM尚未放开,这是因为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考虑到药品安全问题而非常谨慎所致,不过,由于医药商贸企业与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OEM不涉及到药品批文的转让,所以倒是出现了一些药业公司替医药商贸公司做代工生产的情况。

  据悉,这些连锁性的医药商业公司,往往将一些大众化的普药委托给一些小型的药品公司来加工生产,然后再贴上连锁公司的牌子,这样,在得到消费者认同的同时,药业连锁公司也降低了成本。当然,这时候商业公司更占有强势话语,那些小型药业公司就只能获得微薄的生产费用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