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制图 张大伟 |
|
□本报记者 王原 马集琦 石丽晖
S*ST精密今日发布提示性公告称,根据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即2006年11月20日之前)仍未公布2005年年度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15个工作日内对公司股票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精密股份1997年上市,2006年退市,这个轮回走得惨淡而痛苦,我们这些1966年就跟着企业从大连迁来的老职工,心里好难受。”
面对S*ST精密老职工老丁的黯淡面孔,记者感到了西安初冬的寒意。而作为近三年来第3家退市的陕西上市公司,S*ST精密带给陕西资本市场的思考更为沉重。
今昔对比落差巨大
精密股份是支援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其所属的精密合金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材料领域的活跃行业,虽然市场总体比较小,但集“科研、生产、试制”三位于一体的精密股份的主导产品不愁销路,仅在陕西区域内就有彩虹股份、宝光股份及咸阳偏转等重要客户。就是这样一家理应有着光明前景的公司,却从颠峰跌入谷底,一落千丈的境况令企业职工和广大投资者感到不可思议。
1997年,S*ST精密曾被誉为“中国冶金一枝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4000万股流通股,直接融资1.2亿元,2000年配股募集资金总额2.2亿元,一举成为中国精密冶金行业的优质公司。全体员工欢天喜地,认为公司迎来一个重要发展契机。然而到了2004年,公司生产经营急速滑坡,巨额亏损令公司举步维艰,现在大多数员工已经下岗,微薄的生活费也不能按时领到。
在资本市场,S*ST精密上市以后,由于其产业链涉及到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等高新技术领域,很多投资者看好其发展前景及盈利目标,但买进后却在高价位上被深度套牢,此后又经几年熊市,现在连割肉的机会也没有。记者查询相关网络评论,讨伐声一片。
2004年达尔曼退市、2005年数码测绘退市、2006年精密股份退市,被戏称为“百慕大”现象的陕西资本市场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目前陕西不仅有17家上市公司完全壳化,丧失了再融资能力,有待审核的拟上市公司也廖廖无几。陕西证券市场的现状,与“打造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形成很大反差。
经营失误错失良机
“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事实上,正是S*ST精密在经营中出现的多次重大失误,终于把自身推到了被人重组的地步。 公开资料显示,S*ST精密在上市融资之后,就变更了多项预期的募股项目。
引人注目的是“超薄金属箔生产线项目”,公司几经研判认为,该项目属市场容量小但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用于电子、自动控制、音频磁头及检测传感技术等领域。后因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日元贬值带来日货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国内同类厂商大量增加等原因,公司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
如果说因为市场原因导致项目必要调整的话,那么选择新的项目就应该非常慎重了。然而,S*ST精密却“行差踏错”。
根据企业内部人士的回忆,变更所投的项目是西安美星环保产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最初属中外合资企业,S*ST精密只是参股,美星的意图则是借此引入上市公司的资金。起初,*ST精密是比较看好其主营的环保水处理器、工业用净水设备及家庭及办公净水器的,但一段时间后,合资公司就暴露了不良资产浮出水面和债务负担沉重的苗头,外方此时也提出了退出要求。*ST精密在初期投资2100万元占80%权益后,只得进行单边收购,于1999年增加投资2700万元。事实证明,这一项目最终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非常微薄。
相似的是,S*ST精密投资的“横拼双金属生产线”,虽然属于募股资金项目,实际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610万元,原计划14个月完工,却因供货代理商原因,引进的生产线关键设备———电子束焊机推迟到1999年初到货,致使进度延误。即使在上马之后,这一原本配套于中国显示器国产化的重点项目,也因为技术水平不能跟上时代需要,渐次落后,也未能发挥预定的评估效益。可以说,正是种种经营失误,导致S*ST精密错失借上市促发展的良机。
天华“抽血”推向深渊
其实,深圳天华挖空上市公司的招数相当简单,然而就是如此招数,将S*ST精密引至了无底的深渊。
其一是通过关联公司为自己控制的企业违规担保。据初步统计,实际控制人珠海天华用这招从S*ST精密身上前前后后掏走了5亿多元。其二是偷梁换柱,如珠海天华利用广州恒烨等关联公司,将S*ST精密银行里的2.95亿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与前者相比, 这一招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更为直接,更加无可挽回。
S*ST精密2002年的年报称,报告期内荫罩带钢项目已投资16964.48万元,2004年6月公司公告显示,荫罩带钢项目实际投资却是3216.75万元,再到2004年年报中,募集资金项目累计投资仅2905.15万元。至今,S*ST精密在荫罩带钢项目上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仍不得而知。
2004年年报中,S*ST精密称,在兴业银行广州天河北支行存款1.95亿元,在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存款5000万元,在中信实业银行广州越秀支行存款5000万元,以上款项合计2.95亿元。然而,公司2005年初前往银行查询了解到,上述存款已被人转至珠海天华的关联方。面对这一局面, S*ST精密的表态更多的是束手无策的尴尬:“上述款项的转出为公司个别董事、个别高管人员的个人行为,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并不知情”。
就这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S*ST精密犹如一个丧失知觉的病人,一点一点被抽尽血液。
重组坎坷时日无多
2005年1月,组建不久的中国“石油新贵”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托管了S*ST精密的大股东陕西精密集团,2006年1月又托管了S*ST精密,市场重新燃起了“延长石油借壳”的希望。可是,转眼就到了2006年11月,离最后的大限只有不足20天时,虽然4000余万元的“维持费”打了水漂,延长石油还是“静悄悄”地按兵不动。
据了解,有两点关键原因导致延长石油的举动具有“合理性”。
延长石油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完全是一次政府强力推行的托管行为,延长石油不可能有积极性,毕竟是4亿多元的负债和6亿多元的或有负债,与延长石油自身IPO上市的代价与难度相比,实在是相差太大。”除去这一原因,深圳天华原持有的股权一直被异地法院冻结,即便延长出手,也很难保证顺利地拿到S*ST精密股权。究其原因,有知情者表示,在深圳天华东窗事发之时,陕西省方面一直忙于在陕西内部追究责任人,没有在第一时间保全深圳天华名下的资产,进一步降低了可供重组的筹码。
毕竟,任何重组或是看好企业主业,或是看中了优质的壳,两者都不具备,何谈成功重组。
面对时日无多的S*ST精密,再次陈述种种失误与遗憾,更多的只能是总结经验与教训,投资者的损失、职工的巨大失落与国有企业的丧失竞争力,都无可挽回。
显然,S*ST精密留给资本市场及政府方面的思考相当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