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调度资金 个人理财巧用“循环贷”
[(袁非)] 2006-11-23 00:00

 

  提起贷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房贷,最多也就是车贷了。平时遇到手头紧、需要“调头寸”的话,往往也是往典当行跑,而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其实,随着商业银行争夺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从费率还是从灵活性来看,不妨可以多多关注目前银行提供的各种新型贷款。

  “循环贷”最流行

  综观近期各大银行推出的个人贷款品种,“循环贷”无疑是最为夺人眼球的。所谓“循环贷”,用官方的术语来说就是循环授信业务, 其特点是客户获得银行一定的贷款额度后,在期限内可分次提款、循环使用,支取不超过可用额度的单笔用款时,只需客户填写提款申请表,不用专门再次审批,一般1个小时便可提取现金。比较适合个人“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和零售化”的资金需求特点。

  从目前市场看,不少银行都推出了“循环贷”业务,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大多具备上面提到的特征,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工商银行的“幸福贷款”升级计划、中国银行的个人信用循环贷款、建设银行的个人消费额度贷款和民生银行的个人授信额度循环贷款等等,其他一些房贷品种,像深圳发展银行的“循环贷”等也间接提供了贷款者在其他领域消费的空间。

  费率比拼典当

  前几年银行还在“朝南坐”的时候,人们如果急着想要“调头寸”的话,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典当行,典当行便捷的服务使得不少人对于其费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银行在个人贷款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新产品之后,两者之间究竟如何选择就值得细细考量了。

  根据有关规定,典当费用包括利息和综合费用两项,综合费用包含手续费、管理费、保险费等,其中动产质押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4.7%,房地产抵押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3.2%。与此相比,目前各银行推出的的个人贷款品种只是按照银行贷款的利率,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但这绝不是说典当就没有价值了,从短期融资的角度看,典当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从长期来看,银行贷款应该作为首选。由于典当的费率是按照实际时间计算的,而银行贷款则是通过贴现方式倒算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不同。

  小心另类“贷款”

  翻开一些都市类报纸,常常可以看到“无抵押贷款”的小广告,而且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如果你要贷30万,我们给你代办7张信用卡,每张最高能透支5万元,你只需用一张卡的5万元,分别存入取出,填那6张的‘窟窿’,便可在三年内无息使用30万……”这就是“无抵押贷款”的运作原理,但这种所谓的“无抵押贷款”真的如广告说得那么好吗?

  据业内人士介绍,信用卡都会提供额度不同的透支额,普通卡的上限为5万元。对于个人来说,虽然看似支付一笔手续费就贷到了款,实际上,这笔贷款的成本非常高。因为,虽然信用卡有免息还款期,但过了期限之后,就要支付每日万分之五的利息,相当于年利率18%,大大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6.12%。若拖欠不还,还要支付逾期罚息。提取现金也要支付取现金额2.5%—3%的手续费。因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急用钱时还是应该到专业机构如银行等去办理贷款。

  (袁非)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循环贷款业务

推出银行 业务名称 产品特点

工商银行 幸福贷款 以房产抵押方式获得贷款的借款人,在原抵押房产价值充足的前提下,有机会获得最高200万元的“幸福+贷款”循环授信额度,授信额度2年内可循环使用,自提款之日起,每笔贷款最长可使用1年,贷款归还之日起额度自动恢复

中国银行 个人信用

循环贷款 针对三类不同客户推出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循环信用额度分别为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客户一旦获取了个人信用额度就可终身使用。无论是购车、旅游、家装,还是攻读学位,都可满足个人客户的周转需要

建设银行 个人消费

额度贷款 个人消费额度贷款用途包括住房装修、购买耐用消费品、旅游、教育、临时资金周转等。可以提供两种担保方式———以抵押方式申请和以信用或第三方保证方式申请

民生银行 个人授信

额度循环贷款 借款人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以房产抵押、存单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授信的方式做担保。贷款额度为3年,3年内客户每笔贷款的期限最长为1年,最短可为1天。贷款利息按实际贷款额和实际使用天数计算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