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
最近,关于民营经济的话题有两条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目前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49.7%的GDP,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二是在近日召开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警告,中国承诺WTO的保护期到今年年底即将期满,民营企业将面临着“生死抉择”式的巨大挑战。
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一方面,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的民营经 济确实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像是市场经济“大海”中的“小舢板”,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较弱的特点。面对外国跨国巨头的“航空母舰”的冲击,能否挺得住,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大的发展环境来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应该说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方面,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的措施。特别是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民营经济依然没有摆脱“小舢板”的角色。概括来说,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民营经济现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消耗率始终降不下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一些行业的民营经济面临着被“关、停、并、转”的命运。因此,民营经济如果不及早向集约型、内涵式的增长模式转换,就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压力。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致胜“法宝”。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仅可能挤压民营经济的利润空间,更可能迫使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
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障碍仍未得到有效排除。比如民营经济的融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的政策和措施,但从效果上来看并不明显。虽然民营经济创造了几乎一半的GDP,但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只占不到30%的份额。此外,我国的一些垄断行业虽然也开始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但配套措施的缺乏和垄断势力的阻挠,致使民营经济举步维艰。
四是民营经济的内部管理体制普遍比较落后,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大多仍处在“家族管理”的模式,致使企业陷入“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据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管理体制的落后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必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白热化,民营经济将面临外资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虽然民营经济数量众多,且具有本土优势,但和外资巨头相比,无论是在资金实力、市场经验还是内部管理方面,民营经济明显处于“下风”地位。在WTO保护期结束后,外资企业几乎可以进入民营经济所处的绝大多数领域。在“国民待遇”的政策下,民营经济这群“小舢板”将和外资“航空母舰”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切实落实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打破市场垄断的格局,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其次,对外资的开放依然要秉承“合理、有序、渐进”的原则,在遵循国际准则的条件下,维护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主导地位;最后,民营经济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由“家族式”领导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如此,民营经济才能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真正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