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部门经济所 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
|
这两天我非常郁闷,由于上网时一不小心,掉入了某些“网络高手”设下的圈套,致使电脑“中毒”。通过整整两天的排查,经过“杀毒———重装系统———格式化———重新分区”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之后,电脑方才恢复。此时我虽已是疲惫不堪,但庆幸的是,重要的文档尚未丢失。据朋友说,我电脑中的病毒是一种名叫“4911”的新型病毒,它不仅会发生变异,而且病毒变化以后将在运行的进程中与其他程序同时出现,目前的杀毒软件根本无法根除。这种病毒大多数是强迫电脑用户浏览某一网站,并同时侵占个人网络资源。 在修复好以后的几天里,我看见电脑就有种无可名状的烦躁感,也非常恐惧上网,生怕再落入某些圈套。有时迫于需要,便以极快的速度上网浏览一下,就迅速断掉网络连接。这使得长期依赖网络资源的我,变得非常不适应。
当然,大家都很清楚,近几年相关部门在网络资源管理和网络秩序的维护方面也做过许多工作,但当我们踏上信息高速公路时,却由衷地感到网络秩序的维护工作还是很不够的。比如,打开电子邮箱,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垃圾邮件、广告邮件总是乐此不疲地挤占个人有限的虚拟空间,如果一不留神,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再如,一些不法IT“精英”,为了提高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总是通过链接的方式诱人点击,一旦错误点击,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当然,也有些无聊人士,在网络上“出口成脏”,任意编造谣言,并以此宣泄自己的种种偏见。凡此种种,既暴露出了网络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也充分表明我们的网络维护是滞后的,督察和监控的力度是不够的。
或许会有人说:“网络有风险,上网请谨慎”。言外之意,上网与否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能否避免网络骚扰更是私人事件。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则,信息通讯技术的强大外溢性犹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将人们卷入到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之中,人们一旦踏入这个网络,就会因其带来的种种益处导致重心偏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的主观选择开始丧失自主性,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网络粘性”。二则,伴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日趋加大,网络正在蜕变成为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渠道,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人们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补充。一旦离开了网络,许多人就会产生空虚感、烦躁感,这就是“网络惯性”的集中表现。三则,以网络为表征的信息技术的平民化,其直接功用不仅在于迅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还在于增强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受。从这个角度看,努力推动全社会的电脑普及率就与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同样的效果。这可以看作是“网络的福利属性”。
由此“三性”特征可知: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经济生态圈的重要补充,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是同样重要的,在态度上绝不可厚此薄彼。然而,重要性相同却并不意味着维护与管理的难度相同。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不认识而交流,可以不表露身份而自我宣泄;此时,法制的约束似乎苍白无力,道德的自律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主要手段。这种“隐蔽性”的特征使得对网络环境的维护和监管要比现实环境艰难得多。也正因此,我们更需要强调网络环境的和谐,它理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