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中资银行应强化风险控制
[□本报记者 谢晓冬 唐昆] 2006-11-28 00:00

 

  □本报记者 谢晓冬 唐昆

  

  正当中资银行在产品、网络、市场份额等方面全力备战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高呼“狼来了”的时候,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却提醒说,中资银行真正要担心的可能不是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而是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

  11月25日,谢国忠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时指出,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风险阶段。尽管近两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内外上市,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了透明度 ,但中国的银行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创造盈利和通过自己解决坏账的能力。因为,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来自国家的保护性存贷利差收入,且上次经济周期下行后产生的坏账不是自己消化,而是主要由国家进行了买单。

  谢国忠说,短期内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或提高盈利水平并不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相反,盈利水平是个说不清楚的概念。当银行降低贷款标准时,短期盈利可能是上升,但长期来看,则有很大的风险。

  他援引亚洲银行业的历史进行说明。“亚洲的银行历史就是一部辛酸史。每次银行出现兴旺的时候,接下来就是个危机。从日本到韩国,到我国台湾,再到东南亚,都是如此。”谢国忠说。

  在他看来,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亚洲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利差收入。然而抵押贷款主要标的———土地———的价格周期性波动非常强烈,银行非常难于控制风险。尽管亚洲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规模和成本控制上做了很大改进,但上述情况未发生本质变化。在这点上,中国与它们很相似。

  谢国忠说,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已经进入下行周期,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严控金融风险。

  他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一些宏观调控。然而中国的银行业由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在贷款上表现出慎重的姿态。他建议国内的银行业最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水平上,而非着急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本土银行从来都不会在竞争中败给外资银行。相反最后往往是,由于风险控制不到位,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外资的机构。”谢国忠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