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在即 信用卡遭遇“八大质疑”
[□本报记者 邹靓 柴元君] 2006-11-28 00:00

 

  □本报记者 邹靓

  

  目前,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已经成功跨越5000万张的关口。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放量增长之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正预示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根据11月16日颁布的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开放人民币业务之后,外资银行也将介入人民币信用卡领域。信用卡业务,作为快速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新兴业务领域,必将掀起中外资银行对垒的高潮。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银行业的信用卡业务仍然遭遇着市场的“八大质疑”。

  “八大质疑”如何破题?对即将面临开放的中国信用卡业而言,不应该成为难言之痛。

  质疑一:欠0.5元,利息50元

  “我已经还了10000元,就差5毛钱。10天的利息居然扣了我50多块钱。”一位汤姓先生回忆起刚工作时候的事情这样说。就算是现在,全额计息作为信用卡计息方式的国际惯例,在国内依然如此。

  信用卡透支作为贷款业务,向银行缴纳利息天经地义。然而,这种国际通用做法却未见得适合国人的传统思维。在对“全额计息”的多次声讨之后,近日,招行、光大等多家银行对其信用卡推出了一项名为“账单分期”的信用卡还款方式新业务。

  据银行客服人员介绍,“账单分期”需客户申请,并非自动生效。在到期还款日之前2个工作日前,信用卡客户可向银行申请“账单分期”业务,对所需还款余额分期偿付,未偿付金额计入下一轮计息期内,享受免息待遇。客服人员指出,银行会在受理申请之后,对客户信用进行系统评估决定是否核准开设“账单分期”业务,且开通业务仍需缴纳一定的手续费。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账单分期”仅仅作为银行推出的一项“有条件的人性化服务”,并非惯用做法。

  质疑二:免息期18—56天

  由于每家银行计算免息期的方式和记账的日期各不相同,且繁易程度各异。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客户没有足够的耐性与专业知识解读免息期的计算方式,或是为了在记住日子不被罚息而整日提心吊胆。

  通常,银行会设定从本月消费日到下月某一日(假定为25日)为免息期。那么,上个月30日消费和上个月1日消费,就会有25天和56天两个不同的免息期。而如果银行设定免息期=记账日(假定为5日)起+N天(假定为18天),那么,在3日的消费和在6日消费会有23天和49天两个不同的免息期。

  银行卡专家指出,为避免记忆免息期的麻烦,可设定同一家银行的借记卡和贷记卡绑定还款。同时,“银行都有邮寄对账单,客户需留心收取并按时还款。大多银行也都设有短信提醒还款业务,且大多是免费服务”。

  但是,专家也指出,如果借记卡中余额不足或是客户的借记卡和贷记卡不在同一家银行,那么在还款计费上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质疑三:

  高额溢缴款提现收手续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并没有透支消费一项,这与西方不同。即使是在信用卡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面临着多数客户习惯全额还款或是超额还款。通常,超额还款部门会计入下一轮客户可消费金额中,然而如果客户想从信用卡中提出多交的金额,则面对的是高额的取款手续费。不同银行信用卡的取现手续费略有不同,通常是取现金额的3%,且最低30元。

  这在信用卡领用条例中都有说明,但是往往持卡人并不在意。直到对账单列出此项,才大喊不妙。对此 ,银行业人士指出,信用卡的功用在于利用循环信用进行资金借贷,并不鼓励取现行为,“即使对是多存的钱也是一样”。因此,专家提醒,银行并不对信用卡多存金额支付利息,所以,信用卡并不适宜存放多余现金。

  质疑四:高额超限要罚款?

  曾有一段时间,信用卡客户普遍反映,当持卡人的信用卡累计未还用款金额超过核定信用额度时,银行按超出部分的5%对其进行了“超限费”扣除。而在消费当时或事后,持卡人无法得知已经超限,直到对账单到时才意识到。

  记者采访了多位“信用卡猎手一族”,多数人士表示,目前各家银行所发信用卡均有超额提醒,即在超信用额度消费时出现无法交易的情况,虽然杜绝了银行收取“超限费”,但是也对正常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后,记者致电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心人士表示,这种限额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银行风险。而考虑到个别客户的真实需求,银行也为客户开通了“临时超额消费”业务,客户需要做的是致电客户经理开通此业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超额消费金额还清。“此业务即使生效,并且不影响客户的信用记录”。

  质疑五:双币卡汇价对账不明

  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双币种卡在国内占有信用卡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双币卡(以美元人民币卡为例)在国外非美元地区走通常是走VISA/MasterCard网络消费,消费时以美元计价,而其中的货币转换要被扣取交易金额的1.5%作为“货币转换手续费”。这在走银联系统的人民币卡中并不存在。

  此外,国际卡的消费对账单虽然也注明消费的时间、地点、商户名、消费金额,但是对汇价却一律不予说明。银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采用VISA/MasterCard等网络的交易项目,由银行卡国际组织给出参考汇价,而此类汇价又略微高于市场汇价。“有时,VISA/MasterCard等组织也不给出汇价,因此,银行也无法在对账单明细中给出汇价说明”。

  质疑六:盗刷归咎于谁?

  盗刷现象一直是信用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意外。据VISA卡组织公布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信用卡经济案件中,持卡人遗失银行卡的平均概率为0.038%,盗用造成的损失占到9.57%。

  目前国内的信用卡多数还都设有密码保护,但是按照国际惯例,密码并非通用做法。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用卡盗刷的责任认定缺乏相关说明,在双币卡消费过程中,或是没有密码保护的信用卡盗刷案中,盗刷往往引起法律纠纷。

  客户的看法是,商家有义务核对签名笔迹,出现盗刷应由商家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无法证明存根上的签名与卡背后的签名是否一致,且该信用卡以往交易记录的签名也出现过笔迹不同的情况,商家拒绝支付损失。并且,根据商家与银行的协定,商家只对银行负责,持卡人无权向商家索赔。同时,作为第三方的银行则认为,商家与银行签订的协议明确约定,商家负有对签名进行审核的义务。

  而在国际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由于信用卡一律不设密码保护,盗刷现象的损失通常由银行和商户协商解决,并不需客户介入法律程序。在国内,盗刷问题则不管在责任认定还是损失承担上,都还是未定之谜。

  质疑七:“睡卡”遭遇年费

  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之一,信用卡现金回馈、豁免年费等诸多优惠措施一直都不绝于各大银行宣传之列。

  从最初的刷6次免首年年费,到现在的部分银行刷3次即可免两年年费。在银行陆续对借记卡收取年费的同时,各色信用卡却开始了“免年费”接力赛。在今年的信用卡争夺战中,免年费作为信用卡发行的“最基本”条件被广泛采用。

  然而,多年来激增的发卡量带来了众多“睡卡”问题。曾有一位持卡人告诉记者,他在一年之内办理了7家银行的24张信用卡,而日常生活中真正使用的也就2、3张。“突然有一天,我收到银行寄来的账单,发现被扣了一百多元的年费,才发现那张卡我一次都没有用过。”

  这样的例子绝对不在少数。

  为完成银行发卡量的考核指标,曾有银行进行“集团式发卡”(即向某一个集体内的所有人提供信用卡的营销手段)。虽然“集团式发卡”投入小、发卡量增长迅速,但是,这种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银行资源浪费,并显现出信用卡市场的“泡沫繁荣”。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

  质疑八:积分消费陷阱?

  眼下信用卡产业最流行的是什么?恐怕很多人会说,是积分消费。

  从发卡行的角度来看,消费积分能够鼓励持卡人的长期消费行为。同时,发卡行可借此提升持卡消费量和消费额,从而增加商户手续费返还收入。因此,几乎所有发卡行都制定了庞大的消费积分计划,刺激额外消费。

  而从持卡人的角度来看,消费积分联系着诸多礼品赠送、各类抽奖活动,消费者往往对此乐此不疲。

  曾有权威部门测算,虽然各信用卡发卡行都推出了信用卡积分政策,但这些积分的价值相当于每消费10万元,持卡人将得到不足200元的返还。从大数来看,显然发卡行才是最终的受益者。而消费者在其中得到的或许更多是心理上的满足。

  银行卡专家提醒客户,消费贵乎理性。“刷卡往往会麻痹持卡人的神经,这也是为什么韩国、我国台湾曾经出现千万卡奴的原因所在。”

  不应再漠视市场呼声

  □本报记者 邹靓 柴元君

  

  临近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信用卡市场已成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八大质疑”却成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难堪之痛。

  从银行卡技术、营销理念直到市场基础,中国都还刚刚起步。然而,稚嫩的市场却面对着法律缺失、霸王条款、消费滞后等等不该有的缺憾,从而构成了市场广泛存在的“八大质疑”,这些制约着这个新兴产业的成长。

  然而这个产业却如此诱人,2005年年末,我国银行卡市场总发卡数量已近9.6亿张,同比增长为20%,其中可循环信用卡超过4000万张,同比增长率为300%。国际投资银行高盛甚至预测,2006年中国信用卡信贷余额能达到700亿至800亿元,利息收入将达到140亿。

  但自2003年以来平均超过200%的年增长率,映射着信用卡产业的浮躁情绪和虚假繁荣。盗卡、“睡卡”、“卡奴”,每一个新的名词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危机的存在。而韩国等地曾经的“信用卡风暴”惨痛经历,让今天的中国信用卡市场如芒刺在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问题的出现正是意味着消费者的意识在慢慢成熟。“市场的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矛盾暴露并非坏事。”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人民币业务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与外资银行的原始隔离将不复存在,还意味着包括信用卡市场在内的众多“高技术含量”市场的“拱手相让”。

  原因之一即是在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广泛合作的最初,正是通过对信用卡等零售业务的技术合作展开对国内市场的渗透。

  业务人士指出,目前各大中资银行中有相当比例信用卡中心的一把手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来自外资银行。

  中国信用卡面临的“八大质疑”,不仅是内地银行业的形象和内地信用卡业所受到的质疑,同时折射着对内地银行业服务质量的质疑。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在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权利的时候,仍然存在的这些质疑反映着中国信用卡业以及银行业对市场份额的放弃。

  当然,消费者是不希望看到“八大质疑”的存在是反映着中国信用卡行业对市场的漠视,也不希望中国信用卡行业仍置身事外,这不仅因为漠视等于放弃一块巨大的蛋糕,也因为这里寄托着对民族产业的希望。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