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
从市场参与者结构来看,以机构为主的债券市场照理应该比众多中、小投资者和逐利资金参与的股票市场更加理性稳健。但不知为何,现实情况是债市做多的热情比股市还要高涨。
可能口口相传的交易方式比媒体宣传和赚钱效应更有感染力吧,经过8、9月份的反弹,债券市场做多的豪情仿佛又回到了以前。交易员像股民一样忙碌兴奋,“没有利空就是利好,出政策就是买入的机会”、“2006年最后的建仓机会”等口号深入人心。
确实,2004年加息后债市出现买入时机,今年8月份2次调准备金率后债市涨势又起,以上说法好像确实有了多次验证。本人听了这些看法不禁哈哈大笑。曾记否,去年年底多数人也有下跌就是买入机会的看法,时至今日债市仍然保持这份大牛市的豪气,本人是由衷的钦佩。但大牛市思维需要大牛市的基础,今年8、9月份和2004年底的市场环境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看来,高素质的债券交易员有时和股民一样地可爱。
时至年底,投资者在开始为明年春季行情做准备的同时,还要当心中国人寿IPO和货币基金为年底赎回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吴晓灵去年年底提示长债风险时的长债收益率估计已经没人记得了,但她上周重申的“回收过多流动性是货币政策重要任务”的讲话最好不要很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