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兵兵
年终岁尾,当人们开始回顾这一年的房地产调控之时,《通报》昨天适时出台。这是权威部门关于调控效果的综合评定,楼市调控的成效让人颇感欣慰。但据此乐观地估计房地产市场调控形势显然为时尚早。
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和隐患,国家频频“亮剑”,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的调控措施也已全面启动,但全国很多城市房价仍出现上涨,住房保障体制举步维艰,部分地方住房供应计划迟迟未出 ,廉租房制度尚未建立。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上的一些部门在执行调控政策时仍没摆脱“做做样子”的思维。
5月底,九部委联合发布房地产宏观调控十五条意见,第一条即明确要求:各级城市(包括县城)人民政府要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并在9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然而,9月倏忽已过,全国未按要求公布规划的地级以上城市仍占比65%,县级城市占比91.1%。“我们都没听说还有住房规划这回事。”华中地区一个中等城市的房地产记者称。而在该市相关政府部门人士的公开讲话中,住房供应计划的推出时间早已经推迟到2007年。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昨天表示,未公布规划的城市务必在12月20日前公布规划。可从今天开始的短短20几天内,占比超过全国半数的城市能否按期公布规划,仍是一个问号。
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住房保障被看作解救楼市问题的最大法宝,而各地的执行情况却令人担心。虽有官方数字称,目前仅有5个省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目标责任制,19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可记者从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是,建立了廉租房制度的城市,目前可以受惠的群体依旧是微乎其微。
“现在的问题是,地方上的一些部门,没有真正踏实地坐下来研究住房保障体制,思考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只是想做做样子。”华东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