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维
“穷怕了”的样子
“山珍海味离不得盐,东西南北离不得钱。”人生在世,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地方都需要花钱。《水浒》里便有“杨志卖刀”,可见“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事情从古到今并不罕见,遑论饥寒交迫的黎民百姓。正因为几千年来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怎一个“穷”字了得,所以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深圳时深刻指出:“中国人穷了几千年,穷怕了!”“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想一想“穷怕了”的样子,脑海中不觉就冒出了这样一些景象:鸡鸣狗盗、打家劫舍、抽肥补瘦、杀富济贫、巧取豪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短斤缺两、掺假使坏、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坑蒙拐骗、争权夺利、特许经营、行业垄断……一部《水浒》,就是一幅淋漓尽致的“穷怕了”的写意画卷。说不清道不明,是先因穷人不承认富人的产权致使富人不尊重穷人的人权,还是先因富人不尊重穷人的人权致使穷人不承认富人的产权。总之,几千年穷富情仇的因果链谁也无法挣断。就因为“穷怕了”,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从来就没有过恒心信用,没有过稳定预期,只有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只有争先恐后早作打算。但凡易子而食,乃至揭竿而起,这就穷到极端了!还有,穷怕了,就以钱为神,有钱能使鬼推磨;虽说是人人担心“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却信奉以钱为药,有钱能治百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遂成天经地义;人生苦短,于是就梦想点石成金,一锄头挖个金娃娃……梦想不来这些,就梦想天下万物皆备于我矣,梦想大同,梦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再不行,就梦想小康、均贫富、赵公元帅、关圣大帝……但做来做去梦来梦去,都没有做到根儿上梦到源头:千年中国为什么穷?而且还“穷怕了”?一直到1978年底以来的近30年,中国人才算初步走出“穷怕了”的历史梦魇。这又是为什么?中国人今后还会不会再受穷或者一阔脸就变而走向反面?
“穷怕了”的种种贻害、遗患至今尚未根除,为明天见,我想,把“穷怕了”作为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关键词来解读,当是非常必要的。
“钱镜”两鉴
古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附会到经济和经济学,则不妨以“钱”为镜。以钱为镜,可以知贫富;民之贫富安康、国之盛衰强弱,一多半都映印其中。钱币之厚重轻薄精良粗劣,整个一部“钱”史,就是一部中国经济史:币值稳、币制健,则民生富、国力强;币值紊、币制乱,则民生凋、国力衰。
先说那五十多年前把国人折腾得死去活来的近例。
旧中国四大家族搜刮民脂民膏,纸钞可为一镜。1948~1949年间,国民政府风雨飘摇,通货如脱缰野马,“七七”抗战前可买一头水牛的钱,到1949年下半年时只能买一盒火柴。据传货币当局曾印制有面额达六亿元的纸钞(金元卷),因政局急转直下,国民政府退踞台湾,如此面额的纸钞才未及发行。诗人袁水拍有打油诗一首为证,诗曰:
走进茅房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元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想那1949年的中国,全国人口不过五亿(通行的说法是四万万五千万),当局却居然印制得出六亿元面额的钞票来,真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而更让人莫名惊诧的是,百元大钞居然买不到合用一次的手纸,倒不如搓之揉之以代用。这即使不算旷古奇闻,也可作“洛阳纸贵”的谐谑别解了———旧中国之民不聊生于此也可见一斑。
再来看那一千七八百年前的远例。
皆曰“汉唐盛世”,铜钱亦为一镜。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兴五铢,市面上铜钱即以五铢为准,沿用七百余年而不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行开元通宝,“钱”成为计量单位,“十钱一两”,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沿用近一千三百年。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孔方兄”面目之所以大同小异,主要原因就是五铢在流通的方便性上确实很合理。但汉末“董卓之乱”,“坏五铢,铸小钱”,强令小钱与大钱同值,却严重破坏了这种合理性,致使货币流通大乱。“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踞天府之国而扛“三足”之鼎的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在治国上究竟如何?透过蜀之货币,或可管中窥豹。三国时皆铸小钱,魏、吴的五铢明显缩水,轻去了两三成;而孔明治下的蜀汉铜钱(蜀五铢)之小,则更是惊人。史料和文物证明,一枚标准的汉五铢,至少要抵五枚乃至六七枚蜀汉铜钱。这意味着蜀国的货币贬值至少在百分之六七十,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虽然动乱年代蜀五铢之轻薄原因多多,比如贪腐、资材匮乏之类,但以“通货膨胀”方式筹措军费应是最主要的原因(诸葛亮的“能征善战”其实也可读作“穷兵黩武”)。
经济的一半是货币,一国的货币不行,则一国的经济起码有一半就不行了。
“轻如鸿毛,薄如草纸”的蜀汉铜钱,见证了“三足鼎立”之蜀这一足是何等之“瘦”之“细”之“弱”。是故,蜀之先亡也就不足为怪了。以诸葛亮之品德、修为、才干、韬略、智慧(这“智慧”尚值得再议),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似无人可及,但其治下的“国民经济”却如此不如人意,倘若换了他人,恐怕就更难说了。
两面“钱镜”两枚“明鉴”:
1、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崩溃,始于它的“经济基础”的腐朽;
2、伟人的人格与民众的富裕并无对应关系,“德治经济”不大可能引致民富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