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敬飞
高盛财团并购双汇案,只是外资今年在中国大举并购的一个缩影。与外资频频出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本土作战”之利的民企,面对外资纷纷看好的优质国企,似乎陷入了集体沉默。
在被业内称为“中国并购年”的2006年,外资并购成了主旋律。以A股市场为例,2006年发生的大宗并购交易,收购方多为外资。近有昨日刚公布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出资8.17亿元,拟通过定向增发持有福田汽车24%的股份”,高 盛集团10天内耗资近18亿元战略投资阳之光、福耀玻璃和美的电器3家A股上市公司;远有华新水泥、阳光股份、隧道股份等向外资定向增发大量股份;还有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尚在等待商务部等部委批复的美国凯雷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等。
与上述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并购交易,几乎找不到民企作为收购方的影子。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将近1400家上市公司,其中近80%属国有控股。这些国有上市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国有财富。国有上市公司改制、引入新的股东,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目的。事实上,无论外资所筹集的外汇,还是民企所掌控的资金,都有其逐利的资本本性。因此,今年民企的集体沉默,显得尤为突兀。
为何会出现“外资锐意收购,民企集体沉默”的现象,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或许是一个原因;同时,国有股权转让有关定价的相关规定尚未出台,可能也是让民企面对机遇裹足不前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