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资银行出什么招
[□赵庆明] 2006-12-04 00:00

 

  赵庆明:经济学博士,曾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汇率与外汇业务、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等。当前专注于商业银行业务研究。
  □赵庆明

  入世过渡期将于本月结束,随着我国全面兑现入世承诺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外资银行的经营限制将消除,外资银行将迎来一个加速增长期。在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尤其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势必会加剧,中资银行会拿出什么对策?值得关注。

  中外资银行将在四大主要竞争领域展开竞争

  在过渡期内,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还不明显,并未对中资银行业务形成什么威胁。这主要是因为,在过渡期内,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地域受到了很多限制,对外资银行而言也是一种“过渡期”,以用于观察、试探和准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在过渡期结束后才会真正开始。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将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资银行在人才、高端个人客户、优质企业客户、外汇业务等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1、在人才方面,中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优秀的营销人员将成为外资银行竞相抢夺的目标对象。在华主要外资银行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外资银行的新增雇员主要来源于两大渠道,一是招收新毕业的大学生,二是来自别的银行中富有经验的人才。考虑到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将会迎来一个经营机构快速扩张期,短期内各外资银行之间存在抢地盘和抢客户的竞争。所以,吸引来自其他银行富有经验的人才更能满足需要,也更可行。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和来自一线的优秀营销人员将成为外资银行抢夺的主要对象,这些人员更能满足外资银行短期扩张的需要。从待遇上看,四大国有银行在短期内还很难满足类似外资银行所提供的优厚的年薪和培训机会,人才流失似乎难以避免。

  2、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中资银行的部分客户将流向外资银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高端客户对于中外资银行都是相当重要的。从目前中资银行来看,20%的高端个人客户提供了全部个人客户业务中约80%的利润。根据最新公布和即将于12月1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只能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其他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则不受限制。也许,限制外国银行分行从事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正好有利于它们撇清非高端个人客户,而使其专注于高端的目标客户。无论怎样,过渡期结束后,随着外资银行营业机构的扩张,部分高端个人客户从中资银行流向外资银行将成为必然趋势。

  3、在对企业客户的竞争中,外资银行可能比中资银行更能赢得优质客户。尽管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外资银行只能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和非常有限的其它金融业务,但由于多数外资银行基本上都已实行混业经营,这使得它们与中资银行在竞争企业客户时优势极为明显,特别是对那些国际化经营和国际化融资的大型企业来说,外资银行更能满足它们全球结算、全球融资、全球并购的需要。

  另外,外资银行在对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争夺上也具有竞争优势。事实上,国际上各大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客户。相比之下,众多中资银行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中资银行的决策线长、手续繁杂和效率极低。在对一般中小企业客户的开发上,中资银行的劣势也许并不明显。

  4、在外汇业务上,中资银行劣势显著。在外汇业务上,除了结售汇和国际结算,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特别是在创新型外汇业务上,中资银行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在外汇业务上的劣势,除了与中资银行普遍缺乏外汇业务方面的人才有关外,监管部门和银行高层对外汇业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外汇业务风险观念和指导思想,最终制约了自身外汇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毫无疑问,外汇创新产品相对于传统外汇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也必须看到,外汇衍生品是基于管理传统外汇产品无法管理的风险才产生的。外汇衍生品并非毒药,自身并没有风险,只是在运用不当时才会产生风险,只有在管理不当时才会酿成大祸。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从四大方面促进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很好地利用了世贸规则提供的过渡期,培育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目前制约中资银行诸多发展因素看,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中资银行的长远和健全发展。

  1、鼓励中资银行的金融创新,由正面清单管制转变为负面清单管制。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对金融创新充分放权,允许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积极和主动的创新,而不是首先由监管部门来实施金融创新。在金融创新上,当前我国监管部门应当采取负面清单的管制方式,而不是原来的正面清单的管制方式,因为负面清单管制方式更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当前,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相信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由复杂的父子关系和监管关系转变为简单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2、统一税负,为中外资银行营造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将开始享受国民待遇,与中资银行几乎没有了差别。但由于当前中国在中外资银行税收政策上仍存在差别,外资银行所特别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过渡期结束后,尽快统一税负,为中外资银行营造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3、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应实行普适性的手段和措施,而不应该由四大国有银行来主要承担调控责任。过渡期结束后,中外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三家国有银行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了重要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不应再给四家国有银行强加责任,而是应该尽可能实行带有普适性的手段和措施,对所有金融机构都能起到同样的影响和效用。

  4、统一对中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指标统计信息和监管信息的发布。当前,央行和银监会主要披露全部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指标和监管信息,而对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指标和监管信息几乎不披露,这不仅不利于中资银行了解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动向,其实这样做也是对中资银行的一种不公平。建议央行和监管部门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细化对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指标的统计,并做到及时全面地发布统计信息和监管信息。

  中资银行要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在过渡期结束后,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才算真正开始,中资银行在多个领域将会遇到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和挑战,中资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强应对措施。

  1、树立“人才立行、人才兴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人才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过渡期结束后,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将不再是一个员工流失的简单问题,而是业务和客户流失问题,由此会丧失自身的竞争力,也会增强外资银行的竞争实力。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机构和规模都会有迅速的扩张,这种扩张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尤其是国有银行所面临的人才流失,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可能更严峻。因为,由于外资银行的实力、信誉、特别是金融服务的能力都要比国有银行强,一旦人才流向外资银行,客户也很容易会流向外资银行。

  尽管近年来国有银行已开始转变人才观念,实施了更富有激励作用的人力资源改革,但“大锅饭”、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旧有观念和体制并未根本铲除,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并未能完全贯彻执行。面对过渡期结束后可能产生的人才争夺战,国有商业银行更应该未雨绸缪,真正树立人才立行、人才兴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彻底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另外,还要加大外汇业务、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发挥现有资源的协同效用,为客户尽可能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无论是优质企业客户、还是高端个人客户,它们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趋向全面化和个性化,当前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做得很不足,这恰恰是外资银行的长处。

  在当前混业经营还难以在政策上获得根本突破的情况下,中资银行更要发挥好对现有资源的协同效应。例如,当前我国已有一些大银行可以提供保险代理、信托、基金管理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等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功能,但如何充分发挥好各种资源的协同效用至关重要。从当前看,中资银行不能够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和服务单一,产品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因而,银行急需开发的产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和面向高端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从长远角度,中资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实现混业经营。

  3、要增强外汇产品的定价能力,积极参与外汇市场。在当前中国外汇市场上,尤其是创新型外汇业务上外资银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当前中资银行参与外汇市场过于谨慎的主要原因是外汇产品的定价能力不足,根本上是缺乏外汇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当前中资银行要培育和发展外汇业务,首先是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其次,也要做好交学费的心理准备。

  4、要加强海外扩张,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普遍较低,即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其海外(包括港澳地区)总资产仅占其总资产的1/4左右,若扣除在港澳地区的资产,其海外总资产仅占其总资产的3.77%(2005年),其在海外的机构(不包括港澳)仅有17家分行、8家子银行(根据中国银行A上市招股说明书),其在美国仅有3家营业机构、不足300名员工。当然,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是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的。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不仅不利于开拓海外客户,也有可能丧失越来越国际化经营的本土企业客户。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已经不能适应工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需要。因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70%,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所要求的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程度也就相应提高。从客户层次来看,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主要利润来源。随着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会越来越多地在我国扩大营业机构,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也有必要积极走出国门,加强在海外的布局扩张,提高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的能力。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