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资界,活跃着一群巴菲特的信徒,他们言必谈巴菲特,也严格按照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选择股票,其中一些巴迷还成立了巴菲特俱乐部,共同交流探讨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有效性。中道巴菲特俱乐部就是其中一家,陈理是这家俱乐部的发起人。 小张老师:中道巴菲特俱乐部研究交流和实战运用情况怎样?
陈理:中道巴菲特俱乐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巴菲特迷。“巴迷”们的交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巴菲特思想及其在中国股市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交流;二是对上市公司的分析评估方面的实战研究和交流。
从“巴迷”实战运用的情况看,对巴菲特思想领悟较深、贯彻较坚定的“巴迷”,坚持精选优秀企业股票,低价买进,集中投资,长期持有,投资业绩远远超越大盘,即使在2003-2005年加速下跌的熊市中,依靠少数优秀公司股票的良好表现仍然取得较好的业绩。典型的案例,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有的2003年开始买进万科长期投资,参加分红送配和股改,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导致股价暴跌也不动摇,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增持股份,核心持股上涨超过6倍;有的买进招行、贵州茅台、航天信息、蒙牛等长期持有,上涨3-4倍;还有一位“巴迷”活学活用巴菲特思想,抓住了泸州老窖业绩发生转折、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机会,2004年4元附近买进,后来陆续增持,坚持持股至今,上涨超过5倍。
对巴菲特思想领悟浅一点、应用时间短一点的“巴迷”,往往持股不够坚决,万科、招行、茅台、海油工程等公司他们虽然买进较早,但获厚利后坚持不住,所犯错误通常都是好公司卖得太早。但由于大方向上坚持价值投资,所以总体业绩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风险一般都得到较好控制。
小张老师:“巴迷”们推崇巴菲特的理由、出发点是什么?
陈理:巴菲特“从企业所有者角度投资”的哲学最符合投资的本质,简单、实用、持久,毫不夸张地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几乎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投资方法,它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企业主的心态,精选少数几家杰出企业股票,低价买进,长期持有。普通投资者学习实践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把投资当生意看,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不打无把握之仗,踏踏实实地去投资,才是投资的正途,才可能有快乐、长寿而且富有的光明前景;相反,如果用投机、赌博的心态去投资,其前景是暗淡的,很可能沦为股市“三赔”:赔钱、赔时间、赔精力。
小张老师:“巴迷”的成功经验,对一般投资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陈理:“巴迷”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股市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对用余钱投资的一般个人投资者尤其适用。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投资思想仅适用于美国股市的观点是错误的,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在全球股市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中国,主要不是警惕“巴菲特陷阱”,而是警惕“投机赌博陷阱”。很多人没有认真学透巴菲特思想、没有好好实践检验巴菲特思想,就将他拒之门外,就主观地判断它不适合中国股市是不可取的。
小张老师:前一段时间,有媒体发问,“在中国巴菲特做基金经理也会下课”,这是否说明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基金业还有些“水土不服”?
陈理:首先,该文中所反映出的基金界现象,其本质是文化的问题,说明中国股市投机文化、股民文化依然盛行,缺乏成熟、理性的投资文化和股东文化,很多市场参与者浮躁、短视,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缺乏远见与耐心。
其次,是基金业绩评价机制的问题。基金参与短期排名和过于重视短期业绩的评价机制不理性。建议基金学习巴菲特的业绩评价机制。巴菲特对伯克希尔旗下盖可保险公司基金管理人辛普森的业绩考评,是三年考评一次,看该基金的三年平均业绩是否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超过就有奖金,超不过只能拿基本工资。
第三,假如巴菲特在中国做基金经理,我看也未必下课,至少下课的概率不大。从巴菲特的过往投资业绩看,虽然他着眼长远投资,但其短期业绩也不差,具有持久的稳定性,绝大部分年份都战胜市场,所以下课的概率不大。究其原因:一是巴菲特集中投资一流的公司,一流公司其股价通常表现也是一流的;二是在行业配置上,巴菲特主要集中配置在金融服务、日常消费、资源垄断、传媒等四大产业群,这些行业的优秀公司通常在各种经济环境下都能稳定持续增长,其股价也因此表现出色;三是很多人误认为巴菲特只有长期投资一招,事实上巴菲特除了核心持股长期投资甚至终身持有外,其次要持股部分也经常做一到三年的短期投资,低估买进,高估卖出,或有更好的机会换股操作;此外如果有机会,他还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套利,作为现金等价物的替代,所以他往往能做到长短期业绩俱佳。
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1995年,时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孙涤先生,在上海证券报《财经闲话》专栏,发表了介绍格雷厄姆、巴菲特思想的系列文章,这可视为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认可。直到2003年初,随着蓝筹股特别是所谓“五朵金花”的崛起,使价值投资这位多年在中国股市默默无闻的“丑小鸭”,终于出落成光彩夺目的“白天鹅”,受到市场参与各方的推崇,标志着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的兴起。
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们对价值投资的看法随着行情的起伏,犹如坐过山车般变幻。2003年底到2004年四月份,大盘走势如虹,“五朵金花”全面盛开,市场全体起立,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价值投资;然而到了五月至七月,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大盘反复向下、“五朵金花”出现分化时,市场对价值投资的掌声开始稀稀拉拉起来;八月份以来,随着大盘加速下跌、指数击穿1300点“铁底”,“五朵金花”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全面凋零,市场对价值投资看法也发生了逆转,“巴菲特陷阱”、“价值投资困境”、“A股应该价值投机”等喝倒彩声开始充斥市场。对价值投资和估值方法的争论,其参与范围和激烈程度,为十多年来所罕见。
但在2004年以来股市的加速下跌过程中,部分价值投资者和价值型基金运用巴菲特式价值投资法,精选万科、茅台、招行、中集等优秀公司股票长期投资,不仅规避了熊市风险,而且取得了高额的回报,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加上股改的顺利推进和股市实现牛熊转换,价值投资的魅力和优势又逐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知。价值投资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主流投资模式是大势所趋。但随着行情的起伏和股市时尚的变幻,对价值投资的看法发生波动在所难免,即使在成熟股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