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长虹发力
[□白峰] 2006-12-05 00:00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四川长虹(600839)的中小股东都应赞成这次公司与长虹集团之间的资产置换,因为此举让手中的股票突然变得“沉了”。

  12月4日,四川长虹发布公告,宣布即将与大股东长虹集团进行总额为15.77亿元的资产置换。

  置出的是低效资产:4亿元对APEX的债权,11.77亿元的多年库存;置入的是优良资产:长虹品牌商标所有权和已转为商业用地的地块。一进一出之间,长虹集团还将以现金437万元补足差额部分。当然,此次 关联交易和交易价格还需得到绵阳市国资委的批准以及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

  “投资人最担心四川长虹两个问题,一个是对APEX的债务能否收回,另一个是巨大的库存如何消化。”海通证券资深分析师顾青表示,“这一资产置换行为部分解决了投资人的忧虑,显然,通过置换,公司的资产质量提高了。”

  四川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表示,资产置换解决了三大问题,首先,彻底解决了长虹品牌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问题,确保了上市公司资产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次,彻底解决了APEX应收账款的历史遗留问题(绵阳市国资委26号文作了终结承诺);第三,避免向长虹集团缴纳商标使用费;减轻了上市公司后续经营压力。通过资产置换,四川长虹将减少商标使用等费用支出,同时减少与长虹集团之间潜在的关联交易,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公司经营行为。

  资产“实了”,这对二级市场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截至12月1日,此前一个月,四川长虹股价已上涨近30%。

  三方受益

  这场资产置换中,如果有看上去“吃亏”者,那就是长虹集团。

  然而,握有6亿股股票,长虹集团作为最大股东,只有在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才能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针对上述资产置换,绵阳市国资委已做出原则性批复。这种态度,充分表明市政府、国资委识大体,着眼公司未来,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远见。

  全流通时代,股价上涨才能共赢。而四川长虹近期30%的股价上涨表明,无疑表明这是一个符合国有资产、上市公司、流通股东各方利益的积极行为。

  接近2年股价“破净”(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值)运行,市场因海外应收账款及库存已经为四川长虹的资产打折。经这次资产处置后,公司对APEX公司的债务仅剩下5.6亿元人民币,且若再出现损失,政府将全部承担;库存总额也下降超过20%。

  “低效资产保留下去,极有可能变成无效资产,”一位机构投资者表示,“现在,公司将低效资产置出,尽管不能对当期经营与每股收益提供贡献,但却让资产更有含金量。”

  在证券分析师看来,这场资产置换还对上市公司后续的两大运作铺平了道路,一是顺利推行“高管期权激励机制”,一是引入境外战略投资人。而这两项行为都是市场非常看好的举措,并能引发股价上涨。

  随着市场预测“宝钢股份有望成为第一家试行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中央企业”,宝钢股份股价随之暴涨。将高管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成为中国机构投资人非常欢迎的做法。然而,就四川长虹而言,却存在如何确定“行权价”难题。

  由于国资背景,若四川长虹实行高管期权激励,行权价肯定不能低于净资产。截至2006年9月30日,四川长虹的净资产为4.67元/股,如果将行权价格定在5元以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悖论:“行权价5元,而市场价格又低于净资产,那何不在市场上直接购买?”这样显然存在定价难的问题,管理层股权激励变得很难操作。

  高盛即将成为美的电器策略投资人的消息,刺激了美的股价的疯长。作为彩电龙头企业,希望成为四川长虹战略股东的海外投资人不乏来者。但是,同样遇到股权转让定价问题:转让价肯定不能低于净资产价格,可是,公司股价又长期低于净资产运行,那直接到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不更合适吗?

  “这次资产置换,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连环锁,”何克思说,“随着公司股价的理性回归,展现在公司面前的,是另一番新天地,而公司的健康运营,必定更好地回报大小股东。”

  寻找利润亮点

  将低效资产置出公司,而且根据2007年将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公司无须对置入的品牌、土地无形资产进行年度摊销,从而对公司的利润指标不产生任何负面的压力。这种处置,虽然短期内不会给公司带来经营上的巨大改变,但确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两年,四川长虹投资了一系列的项目:IT、网络、手机、芯片……这让基金经理的眼睛,一丝不错地盯着四川长虹,他们也真正关注“公司未来发展的定位和确保快速发展的盈利模式”。

  这是一个异常核心的问题,直接考问以赵勇为首的公司管理团队。如果细究四川长虹三季度财报,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不能让高管们轻松。

  从2004年历史最困难的时候到现在,不过2年时间。这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一方面在受到重创的核心业务彩电方面再次崛起,龙头回归;一方面加速进行3C产业转型,进行了多项新产业投资。但新投资仍未出现回报,这不免让外界带着狐疑看待长虹的转型。

  不少人都对四川长虹在平板电视旺销早期曾专注于PDP电视持有异议,但是高华证券最新研究结果认为,“四川长虹应该能够把握日益增长的平板彩电市场。”

  据了解,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长虹彩电今年的目标是保持20%的收入增幅;长虹的液晶电视是第一个实现盈利的企业。长虹已经重新回到市场强势竞争者的行列中。

  在彩电企业中,四川长虹彩电的产品线最长。“CRT仍在挣钱,背投电视也在挣钱,液晶电视已经盈利,等离子电视则实现止亏。”据了解,在公司的预定目标中,2006年彩电业务的综合毛利率应该达到20%以上。

  手机业务也是四川长虹的一个亮点。截至2006年9月30日,国虹通讯实现销售收入9.9亿元,净利润1亿元。“现在,公司账上趴着2亿多元的现金,都是供应商打过来的预付款。”手机狂人万明坚似乎要在长虹平台上创造第二个奇迹。

  长虹网络公司以5000万元的投资额,预计今年可实现3000万元左右的净利润,这也是让公司股东欣慰的业务单元。

  据一位知情人士讲,“更大的业绩增长将在2007年出现,”。除了上述核心业务外,长虹已经形成将IP技术、数字版权技术、AVS编解码技术等应用于数字电视的能力,初步形成端对端全套数字电视系统解决方案。长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机顶盒提供商,也是中国最强的数字机顶盒技术提供商之一。”

  事实上,长虹新近成为天津市场200万台机顶盒大单中的最大赢家,几天前,11月26日,长虹又成为广州数字电视转换机顶盒“主要供应商”;另悉,四川省广播电视集团将重新建设以IP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电视系统,长虹作为主要参与方,将进一步强化数字电视端到端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尤其是数字电视增值应用定义和开发的能力。

  长虹在数字电视领域的表现,已被资本市场关注到,喧嚣的股评人士则称长虹为“数字家电龙头”。

  赵勇资本棋局

  在投资界人士看来,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的个性似乎存在悖论: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及其低调,而在项目投资上,却毫不含糊,颇为“激进”。

  有媒体为其计算过,四川长虹实施的对外投资已超过20多亿元。

  一系列投资后,赵勇刻意打造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已经初见成效:以虹微公司为主体的集成电路开发能力;以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和以长虹创新设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设计能力。

  就目前中国彩电业而言,这三大技术能力是行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

  而眼下,在四川长虹董事长赵勇的整体棋局中,这场资产置换仿佛标志性步骤,昭示公司“一个调整的结束,和另一个调整的开始。”

  2006年10月下旬,长虹集团做出了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构建九大战略业务单元,推行战略业务单元首长负责制;在管控模式方面对控股子公司实施战略型管控,而对参股子公司实施财务型管控;在各层次角色定位上,母公司成为“投资控股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而总部平台职能部门则更多行使战略指导、综合服务等职能。

  实施授权经营后,简单地说,长虹集团要实现“一套制度、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一的品牌管理、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

  这种各业务单元“独立运作”的组织架构调整始于2004年的边缘业务,终于2006年10月最核心的彩电业务。这个刚刚过去的阶段里,长虹旗下已经拥有大小51个公司,完成了从航空母舰到联合舰队的调整过程。

  然而,组织架构的调整并不能彻底解决长虹面临的三大挑战:高科技行业与低附加值、规模化产业与精细化管理、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将业务经营权彻底交出去的赵勇,能有更多时间研究长虹的未来战略,这是一个新开始的调整阶段。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企业,成为赵勇研究的重要课题。

  赵勇在公司内部指出,长虹将要采取两种措施在资本市场发展企业。第一种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分拆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现有产业”。

  第二种是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很多新项目投入都将通过这个基金进行。10月底,资本金为1亿元的“长虹创新投资公司”完成注册。这一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四川长虹产业投资基金已浮出水面。

  序幕已经拉开,四川长虹资本运作大戏将陆续上演。(CIS)

  □白峰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