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攀比做大 成思危指定位不明
[□本报记者 邹靓] 2006-12-06 00:00

 

  成思危在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邹靓

  

  “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中,地方金融正面临与国有银行同样的挑战。”在昨日举行的全国地方金融第十次论坛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对地方金融在下一阶段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观点。

  成思危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遇到了三个主要问题,“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以及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当前的股市总规模占我国GDP还不到60%,而世界平均水平是93%,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GDP的130%。我国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同样不够发达。但是在银行的30多万亿元储蓄中,居民储蓄占了一半。”成思危表示。

  他认为,金融的和谐发展首先看的是银行系统。过去5年中,我国银行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举措,但是在银行业结构的合理性改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很多银行都想做大,都提出要跨区经营。但是地方金融的精髓正是在于‘地方’二字,只有做强才能做大。定位不明是个大问题。”近日,中央在多次金融工作会议中将原先“又快又好”的提法变为“又好又快”。成思危表示,这个信号正表明,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将更多的重视质量,“地方金融的发展同样应以质量为先”。

  今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将解决“三农”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此,成思危认为,最接近广大群众的当数地方金融,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正处于“政策金融力度不足,商业金融谋划撤出,合作金融面临改革,地下金融相当猖獗”的尴尬境地。

  成思危指出,在影响农村金融的资金、人力、综合要素三方面因素中,目前最缺的是资金要素。“这需要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商业机构加强市场运作。转变观念是关键,这在银行业改善服务质量和提升经营质量上都将有所体现。”

  目前,银行业的业务导向普遍存在重大轻小、重富轻贫、重工轻农、重长轻短的问题。对此,成思危认为,虽然从交易成本及风险角度来说,“二八定律”是普遍规律,但是“中小企业市场、农村市场、小额信贷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与地方金融定位地方的战略是互相契合的”。

  相比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在效率和竞争力上有其弱点。成思危提出,“换个角度来看,中资银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指出,地方银行提升经营质量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健全法人治理和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健全法人治理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一致的问题。而加强内部管理则必须从产品、客户、风险三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这就涉及金融创新方式的问题。”

  成思危将金融创新类比于达尔文进化论,他认为,能够最终生存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他同时指出,创新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博弈的结果。“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抢注创新专利。如果中资机构不能对金融创新引起重视,那么过去的竞争优势很可能将成为明天的竞争劣势。”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