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丹 徐汇摄 |
| 调控逐渐落到实处,力度日益增大 资料图 |
|
活动策划:柯鹏 于兵兵 主持人:于兵兵 整理:李和裕
嘉宾:于丹丹 上海易居研究院信息中心副总监
平静了一段时间的房地产调控动作近日重新加力。上周,全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通报了房地产调控执行情况,对没有公布住宅建设规划和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地区下达了“最后通牒”;几乎在同时,派驻地方的土地督察局也在上海等地成立;二手房转让征收土地增值税在京实行……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在向加大执行效果的方向努力。本周的“上证第一演播室”就请来专业人士与大家一同讨论这个话题。
认同不同,周期不同
主持人:您觉得这次多部委通报房地产调控效果,相关的评价在市场层面是否获得了认同?
于丹丹:应该说市场主体,从开发商到金融机构再到参与这个市场交易的消费者,总体上是给予认同态度的,只是认同程度有差距。比如说在所提到的局部地区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上,开发商、代理商对此的理解程度可能就要比消费者的理解或者说认同度弱一些。消费者认为早就该加大调控力度,而其他市场主体,尤其是一些利益主体可能就觉得基本上没差多少。
主持人:初步计算,从“国六条”出台以来,国家陆续出台13条房地产调控政策,范围囊括了土地、税收、信贷、交易环节、住房结构等等方面。您觉得哪些政策的调控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于丹丹:我觉得这些政策的调控效果的显示周期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二手房个税强征对买卖双方的心理影响比较大,在短期就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商品房交易量出现明显萎缩。事实上,此前有专家担心的“调控变空调”的主要原因就是调控政策出来很大方面是心理的预警,但市场的实际反应还比较弱。
报告容易执行难
主持人:有很多业内人士指出,整个房地产调控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中央的调控政策还没有在地方完全得到落实。您觉得这些地方政府产生这种低调的“对抗”的原因是什么?
于丹丹:国家在房地产调控中提出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公布住房建设规划等要求,本质上是起稳定民心的作用。我认为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将对市场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目前还有那么多的城市没有按时公布。从表象上来看,这些城市没有及时上报自己的住房建设规划,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也在思考,即使是报上去,今后的执行程度还是不能够得到保障,这才是他们最担忧的。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心态而言,交一份报告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整个执行过程中是不是能够严格实施,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政绩和地方政府的形象的,因此他们非常谨慎。
调控覆盖面会更全
主持人:我们还是想展望一下未来楼市的走势。从建设部的报告来看,我们总结未来的调控重点大概有四点,包括加强监督、结构调控、住房保障及市场秩序的调整和监管。您觉得哪些方面将对楼市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于丹丹:调控的主要方向是继续完善政策,大的方向应该覆盖面更全。因为每个课题都比较大,如果谈结构,其中就涉及到土地供给、交易环节等;又如金融,如果说我们的信贷政策在明年会有变化的话,马上对于收入、房屋档次等的界定标准又要加以调整;还有保障体制,很多人现在买不起房子,市场上有需求的意愿却没有需求的能力,这个时候该如何分流市场内的有效需求,是上一轮调控后遗留下来的大问题,所以一旦保障体制被提上议程,也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政策出现;另在市场体制方面,调控上也有蛮多问号,到底对市场供需矛盾的自我调节和行政手段干预的比重如何分配。
从整体上来看,如果展望的话,今后一两年的调控基调还是以紧缩为主的,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松口信号,当然其中一定会从保障老百姓的自住需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