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张大伟 |
|
◇本报记者 贾宝丽
“可以说,台湾证券市场封闭式基金的封转开进程主要是在政策和QFII两大力量的推动之下进行的。在经历了封转开后,封闭式基金基本上已经退出台湾证券市场,目前仅剩下富邦投资旗下的富邦富邦基金一只封闭式基金。”晨星公司台湾地区负责人曾淑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介绍。
封基也现高“折价”
台湾地区的“封转开”热潮主要集中在1995年到1999年间,而台湾封闭式基金的大规模供给则是从1992年开始。当时,台湾当地“证管会”为了确保新批的第二批14家投信公司能够稳定发展,要求各投信公司成立的第一档基金必须为“封闭式基金,且规模须在40亿以上”。
于是,封闭式基金开始大量出现。然而,“由于当时的市场不够成熟,投资者教育也远未开始。因此,封闭式基金一上市,很多投资者都把基金当作股票炒,根本不考虑其净值的大小。再加上当时台湾股市的波动非常大,很快,封闭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就与其净值出现了偏离。”曾淑云表示。
到1995年的时候,台湾封闭式基金整体表现出大幅折价的现象,交易价格已经完全不能反映其价值。在这之前,台湾为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高分红,以及允许各投信公司互买其他公司的基金,以增加封基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等,然而效果都非常有限。
政策支持铺平道路
在各方的压力之下,台湾“证管会”开始酝酿“封转开”机制。1994年台湾“证管会”颁布了“基金公司证券投资管理条例”,并于1995年4月正式实施。
条例规定,封闭式基金连续20个交易日折价20%,就应召开受益人大会讨论是否继续维持封闭,并由已发行受益权单位数的1/2出席及出席的1/2以上同意,若流会或表决未通过则应定期开放以净值接受赎回。这就为“封转开”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到1997年的时候,台湾“证管会”再次推出新的改型办法。新办法规定,上市基金满3年且最近一个月平均折价10%以上,投资人可向基金公司赎回持有一年以上的份额,新的封闭型基金成立三年应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是否转为开放型;若仍维持封闭型则两年内应召开持有人大会继续讨论是否转换;若依然还是封闭型基金那么每年都要召开受益人来讨论,基金成立日起第十年则自动改为开放式。
可以说,政策的支持为封转开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QFII大举介入推动
在政府政策的主推之下,QFII开始大手笔介入台湾封闭式基金。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封转开”热潮开始爆发。QFII成为推动台湾封闭式基金转型的最主要力量。
在这场热潮当中,QFII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先通过二级市场低价大量买入某只封闭式基金,然后通过操控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让其满足“连续20个交易日折价20%”,或者“最近一个月平均折价10%以上”,之后再发起持有人大会,对基金转型事宜进行表决,迫使基金定期开放赎回,或直接转封闭式为开放式,然后再按照净值赎回变现,完成套利行为,获得投机利润。
通过这样连续的买入—赎回—买入—赎回的动作,QFII在台湾“封转开”浪潮中毫不费力地大赚一笔。
曾淑云对记者说:“台湾的封闭式基金当中有80%都是由于被每个月的定期开放赎回之后,由于规模小于8000万份而按规定最后退市的,另外的20%则是跳过定期赎回,直接进行了封转开”。
在1995年到1999年的这拨封闭式基金转型浪潮中,大部份封闭式基金都遭遇了巨大的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人也被迫抛售股票,使原本已经跌跌不休的台股动荡进一步加大。
台湾封闭式基金现状
经过这一阶段集中的“封转开”浪潮之后,台湾封闭式基金的数量急剧减少,再加上后来个别封闭式基金陆陆续续的转为开放式,封闭式基金已经基本上退出台湾证券市场。
台湾封闭式基金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30只左右,而目前仅剩下一只,为富邦投信旗下的富邦富邦基金,该基金的总规模为51.51亿新台币,最新净值为10.67台币,目前的折价率不到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