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达哥拉斯的豆子谈起
[] 2006-12-11 00:00

 

  □杨涛

  

  对于毕达哥拉斯,笔者最早的认识始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后来读了点西方哲学史,才知他曾创立一种宗教,主要教义是宣传灵魂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他的宗教团体一度到处取得了国家控制权并建立起一套圣人的统治,但是未经改过自新的人渴望着吃豆子,于是就迟早都反叛起来了”(罗素语)。据说,毕达哥拉斯在生命的最后逃亡中,因不愿穿越豆子地而被杀害,终于“成也豆子,败也豆子”。

  从思想史的高度,在 不吃豆子和勾股定理奇妙地共存于毕达哥拉斯这一现象背后,代表了直至康德以来的西方宗教哲学特征,即数学和神学的结合。如果用现代视野加以通俗化,也许从毕达哥拉斯不吃豆子的信仰中,可以解读出几条信息。第一,权威存在荒谬的可能性。第二,“伪规则”缺乏长期存续的基础。第三,信息传递扭曲,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社会发展早期,大概是公众能接触的信息太少,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权威的话语权。而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有趣的是,当前权威能存在的原因,却多是由于公众接受的信息太多,而被弄得无所适从。权威则由于受过专业训练而具有信息甄别能力,由此获得新的立足点。然而,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复杂性,权威在消解社会信息“误读”的同时,也可能引发更多的谬误。近期的一个案例是中国如何处置巨额外汇储备。早期的一批权威观点,更带着情绪化色彩,用非专业的大众语言,把外汇储备描述为一块“唐僧肉”。直到麦金农等国外经济学家指出类似方案的“技术性错误”,很多权威观点才不得不修正或销声匿迹。同样,在房地产市场、收入分配、行业垄断、经济过热与否等问题上,权威谬误的现象并不少见。

  至于伪规则,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无论基于人性本身,还是事物发展的某种规律,伪规则都会有被人摒弃的时候。然而,在众人都相信“伪规则”的时期,难以预计的损害就会产生。虽然现在看来只是个笑话,但或许毕达哥拉斯教派的不吃豆子在当时被人看作是大事,当然更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豆子问题开创了某种伪规则传统。用现代语言阐释,就是在不容置疑的表面合理性背后,蕴含着莫名的荒诞。

  例如,地方政府具有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某种“原罪”,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成为大家耳濡目染并公认的命题。历次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也都往往以此为出发点。然而,暂不讨论体制问题,在中国经历高速城市化的时期,地方政府的大量资金需求和高投资具有客观合理性。现在,一方面地方税收体系、市场化债务融资体系都没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把打捆贷款、银企合作、土地出让金等地方融资来源都严加控制,那么城市发展如何能保持持续健康的道路呢?所以未来似乎应少讨论一些地方政府“原罪”,以及事后调控,更多关注理顺事先的城市投融资机制。再比如,在银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方面,也存在很多伪规则。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某某城市地下钱庄严重扰乱金融秩序,被严厉打击,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地下钱庄为什么会存在,有没有正面作用。而民营银行始终不放开,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很多人认为私营老板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较强烈,可能带来更多金融风险。考虑到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的种种问题,应该说对于民营银行的看法很多站不住脚。一旦民营银行真获得与外资同样的国民待遇,可能当前许多认识都会成为杞人忧天。

  信息传递扭曲,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往往带来某种娱乐效果。目前是信息高度流动的时代,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反而更多。例如,前段时间许多人都在高谈阔论,外汇储备管理应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模式。笔者同事去考察后却发现,淡马锡并不负责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如此之类的信息,始作俑者已无从考察,但扭曲信息的滥用,对经济政策与改革效率的危害不容忽视。

  或许笔者对豆子事件的天马行空式联想并不严谨,但人们在自豪于现代文明同时,精神层面可能并不比亚里士多德时代高多少。有时读下历史和哲学故事,能使思路稍微清明一些。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