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汇 资料图 |
|
□曾刚
入世之后,为适应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有关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推进我国银行业监管环境与国际接轨。2003年,我国专业性的银行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此后,监管制度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简要归纳起来,我国银行监管体制与国际接轨的改革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向:其一是风险监管制度的强化,其二则是业务监管的放松。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都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风险监管的强化
长期以来,风险及坏账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从过往的经验看,尽管银行坏账的形成或多或少的与外部环境(如社会的信用状况等)有关,但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与风险管理能力的低下也是坏账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银监会在成立之后,强化风险监管和提高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就一直是其最为主要的工作内容。截止到目前,银监会对风险监管的强化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要求,突出强调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核心;第二是推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第三是不断完善对各种风险的监管办法,颁布相关的风险管理指引,并推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第四则是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内控机制,建立起内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风险强化工作中,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最为明显。要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发股上市或增发、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等方式,来补充资本金。一种则是调整经营理念,改变既有的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来压缩风险资产规模,从而达到监管要求。相比之下,在长期中,惟有后一种调整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资本金匮乏问题。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2004年以来,国内银行除积极筹集资本金,提高自身资本实力之外,在经营管理理念和业务发展模式上都有了较大的调整。许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经济增加值以及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等手段来加强对风险和收益的管理,逐渐淡化以往规模至上的发展模式,更加强调银行发展的效率。同时,许多银行业开始调整现有的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风险权数较低、占用资本金较少的中间业务,以降低风险资产规模,并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业务监管的放松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监管体制。银行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传统业务领域。与之相对,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则大多经历了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银行开始大量涉足非传统的业务,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国内外银行经营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到,过于狭窄的业务领域导致了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的单一,过于依赖利差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开放后外国银行的冲击,在过去几年中,有关政策当局开始逐渐放松了对国内银行的业务管制,这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法律制定方面,立法者为银行业务创新预留了空间。在中国2003年新修订的《商业银行法》中,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在坚持既有的分业经营原则的基础上,也为银行的向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保留一定的空间。
其次,从具体的政策实施上看,对银行业务管制的放松进程在过去几年中明显加快。200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允许银行建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普通债券;同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发《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允许银行业机构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2005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正式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业务,并允许银行成为企业融资券承销商。
所有这些政策上的变化,意味着银行向新兴业务领域,特别是资本市场服务领域发展的通道正在逐渐打开。为适应这些变化,国内银行在业务创新方向和组织管理架构上都及时进行了调整。截止到目前,国内主要银行都已经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以从事短期融资券承销、金融债发行等业务;此外,还有一些银行通过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开始间接进入股票市场交易,等等。类似的创新和发展不一而足,但其总的发展趋势则是相当清楚,即通过积极进入资本市场,拓展银行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尽管在政策层面,混业经营问题还尚未有定论,但在业务管制放松的情况下,银行业向混业方向的发展已经是暗流涌动。
总体说来,逐步与国际接轨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在入世以后的主要基调。截止到目前为止,此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对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当然,任何制度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本性的转变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完全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变迁也是如此。不过,从已有的变化来看,其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