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价上涨将使未来CPI明显提高,预计2007年CPI涨幅为2%左右,将比今年高0.6个百分点 郭晨凯 制图 |
|
□特约撰稿 李慧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尽管这一涨幅并不高,但是由于这一涨幅比上月有明显的提高,并且是前11个月CPI涨幅的高点,使得这一数据再次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对于11月份的CPI数据,我们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什么推动了CPI的上涨?二是这些因素的持续性如何?三是对明年物价有何影响?
从居民消费价格的大类来看,食品涨价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静态来看,11月食品价格上涨3.7%,拉动CPI上涨1.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超过65%;动态来看,当月食品价格涨幅比上月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以1/3的权重估计,食品价格涨幅提高对CPI上涨的贡献为0.5个百分点,基本上可以解释CPI涨幅提高的部分。
进一步看,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和粮食及下游产品涨价有关。11月份粮食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上个月提高1个百分点,涨幅创2005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在需求带动和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和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涨幅均有明显的扩大,肉禽蛋以及油脂价格涨幅分别达到7.6%、11.7%、6.2%,涨幅均比上个月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根据我们的估计,粮食及其下游的产品在食品中占比超过40%,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呢?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总体仍然供给偏紧。尽管粮食连续第三年增产,但粮食供给仍然小于需求。同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继续实施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使得市场存粮向国家粮库集中,使得流通领域的粮食供给偏紧,这是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二是货币投放的带动效应。根据我们对1997年以来的月度数据的分析,主要由现金和单位活期存款构成的狭义货币供给量M1增长率变化领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变化6个月左右。在信贷投放加快、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今年以来M1增速不断加快,10月底的增长率已经比去年底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其对商品价格包括粮食价格的影响开始体现;三是其他商品涨价的带动效应。在城乡居民旺盛的需求的带动下,一般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的情况开始好转,部分工业品价格开始上涨,这也成为诱发粮食等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这些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因此我们预计粮食价格上涨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认为未来粮食价格最有可能出现的走势是在国家控制下的温和上涨,再出现像2003年底那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是在粮食连续三年的增产之后,目前粮食供不应求的缺口已经明显缩小。二是由于储备粮明显增加,国家对粮食价格的干预能力明显增强。如果粮食价格涨幅过大的话,国家会进行明显的控制和干预。
在以上判断的基础上,我们预计未来13个月CPI涨幅会比过去13个月涨幅有明显的扩大。其中12月份CPI涨幅为1.8%,基本与11月份持平。2007年CPI涨幅为2%左右,将比今年高0.6个百分点。由于CPI平均涨幅的提高,其对央行利率政策的影响力将比今年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