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黎
13日17时12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连续6个昼夜的跟踪测控下,我国“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86.5度赤道上空。
用雷达、光学卫星进行灾害环境检测、评估,可以及时采集信息,形成判断预案。以后,这些由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搜集来的重要信息,将汇总到中南海,直接向由国家领导人汇报。
指挥中心落户中南海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强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国务院已正式推动 在中南海建立一个国家应急反应管理指挥中心,该中心将投资若干亿,能够监控八颗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将来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就可以把握全国灾情和救济情况,包括媒体信息也会汇集到指挥中心。
冯强表示,目前各个部门都有很强的单灾种管理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都分散在民政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由于信息、管理没有集成,防灾反应就比较慢,以后集成后,就能紧急有效的反应,可以做到重视在前、减少损失、保护生命。
联合国有关部门曾测算,如果预防做得好,最多能减少损失30%—40%。
经济密度上升导致损失加大
指挥中心应运而生的一个考虑,是天气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正与日增加。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至6%。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从数字上看,灾害给我国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但是,冯强向记者表示,灾情不能说一年比一年重,“以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亿损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密度大了,经济损失就多了。”
他举例说,美国卡特里那台风就造成了1000-2000亿美金的损失,“同样的灾害,发达地区的损失肯定要比欠发达地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