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关系:美方应承担什么责任
[] 2006-12-15 00:00

 

  美国宜调整其不可持续的储蓄—投资模式、降低财政赤字、切实提高储蓄率,从而为化解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做出决定性的贡献;美国应履行对中国商品、服务、投资的市场准入承诺,制约某些跨国巨头的限制性贸易惯例,遏制、消除某些跨国巨头的市场垄断力量,避免挑起不公正的贸易争端;美国应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承担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义务。

  □梅新育

  

  规格空前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已经在北京开幕了。不谈美国在中美对 外经贸和政治关系中的地位,仅仅就中国在美国对外经贸和政治关系中的地位而言,中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全世界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国库券第二大外国持有人、多种初级产品世界最大进口国、全世界能源进口增长最快的大国、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美国贸易逆差最大来源国……这一切都要求美国拿出足够的精神来打理对华事务。

  在这次对话开始的前几天,美国时间12月11日,保尔森发表题为《一次与中国的广泛对话》的署名文章,称他作为财政部长的工作重点是保持美国经济实力和长期竞争力,而发展符合美中两国利益的经贸关系,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鉴于中美经贸关系的溢出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且日益增强,相信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也期望看到中美两国能够开展全面、深入、理性的战略经济对话,取得相应成果,为两国也为他们创造更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中国周边国家的这种心态尤其强烈。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一个协商的机制,中美之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协调,让双方决策者能够当面听取对方的想法和意见,避免错误判断,避免意见分歧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冲突,本着责任义务合理分担、利益合理分享的原则寻求解决办法,从而不仅给两国国民、而且给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创造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可预期的商业环境。在《一次与中国的广泛对话》中,保尔森提出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3个方面的磋商领域:在不引起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继续向贸易、竞争和投资开放;提高能源安全和改善环境。保尔森提出的这3个领域非常准确,这3个领域确实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且有世界性影响。我认为,在这3个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要求应该包括:

  ———在不引起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面,美国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症结所在, 2000年以来美国国民储蓄下降主要源于政府财政从盈余转为空前的赤字。有鉴于此,美国宜调整其不可持续的储蓄-投资模式、降低财政赤字、切实提高储蓄率,从而为化解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在促进市场继续向贸易、竞争和投资开放方面,中国希望美国切实履行对中国商品、服务、投资的市场准入承诺,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共同努力制约某些跨国巨头的限制性贸易惯例,遏制、消除某些跨国巨头的市场垄断力量,避免挑起不公正的贸易争端,创造更可预期的商业环境。中国“入世”之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有权要求完全享受自己应得的合法权益。而某些跨国巨头对市场无孔不入的控制和极其不公正的限制性贸易惯例形成了全球范围商业领域最大的垄断,迫使中国企业陷入自相残杀的价格战,进而压缩了本应用于劳工工资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制约这些跨国巨头的限制性贸易惯例,遏制、消除这些跨国巨头的市场垄断力量,就是对竞争的最大促进。美国不少企业、不少地区也在努力吸引中国投资。但“山姆大叔”不能一方面大声疾呼要求中国化解双顺差问题,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横加干涉。

  ———在提高能源安全和改善环境方面,作为世界第三大能源进口国,中国在寻求节约型发展模式、保护环境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明显的是,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能源进口国、人均能源消费最高的国家,除非公开承认自己不愿意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它应当在这些方面承担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义务。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某些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之所以能够持续生产,不是因为其生产者有污染的癖好,而是因为最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这样的需要,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生产者下手固然不可缺少,但从最终需求方才是治本之道,在这方面,美国显然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订阅上证报 送价值150元《证券大智慧》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